免除刑罚的适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符合法定情节的免除刑罚,例如从犯、中止犯等。第二种情况是虽然不具备法定情节的免除刑罚条件,但由于其他酌定情节的影响,也不需要对犯罪分子实际判刑,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做出免除刑罚判决。
“犯罪情节轻微”包括定罪情节轻微和量刑情节轻微,其中量刑情节轻微包括犯罪中止、防止过当等免刑情节。因此,刑法第三十七条是免刑适用的原则性规定,而各种免刑情节则是刑法总则和分则所规定的具体免刑根据。二者的关系是免刑适用的一般原则与具体内容的关系。在适用免刑时,应以刑法第三十七条所规定的原则为指导,以具体的免刑情节为根据,决定是否免除处罚和采取非刑罚处理方法。
为了区分免刑制度和免刑根据,建议将《刑法》第三十七条所规定的内容称为免刑制度,将具体的免刑情节称为免刑根据。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区别二者的分工与作用,避免混淆或颠倒主次关系。同时,为避免对刑法第三十七条中“犯罪情节”的错误理解,建议在刑法修改时将“犯罪情节”修改为“情节”,以使表述更加准确明确。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犯贪污罪免除处罚的含义。在犯罪后自首且个人贪污数额在规定范围内等特定情况下,可以被免除处罚。这与中国刑法中的无罪释放不同,指的是有罪但不受罚的情况。此外,《刑法》将免除处罚分为法定免除和酌定免除两种情况。
未成年人甲某涉嫌寻衅滋事罪一案的辩护内容。甲某属于从犯,具有可以从轻处罚的情节,如坦白情节、认罪态度好等。同时,甲某家庭情况特殊,其因父亲患有白血病而打工支撑家庭。辩护人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甲某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刑罚的辩护意见。
监狱减刑和假释的提请程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程序缺少权力制衡,不符合公诉权启动审判权的理论。建议重构减刑假释程序,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减刑假释的提请权,将审理方式改为个案审理和公开开庭审理,并赋予罪犯相应的权利。法院裁定应送达检察院并接受其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