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期间如何申请假释
1、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罪犯(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假释,由罪犯所在监区(分监区)集体研究,提出意见,呈报名单在罪犯中公示,经监狱主管部门审核,监狱长批准后,由监狱提出书面建议,提请当地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
2、对判处无期徒刑罪犯的假释,由罪犯所在监狱提出书面建议,报请省(区、市)监狱管理局审核后,提请高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
3、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
4、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假释的结果应在罪犯中公开。
申请假释的程序是怎样的
根据《刑法》第82条的规定,假释依照减刑程序进行。
此外,根据《刑法》第81条第1款规定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因犯罪分子具有特殊情况,不受执行刑期限制的假释案件,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1)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假释裁定后,应即报请高级人民法院复核。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假释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假释的,应当裁定撤销中级人民法院的假释裁定。
(2)高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假释裁定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因犯罪分子具有特殊情况,不受执行刑期限制的假释案件,应当报送报请核准假释案件的报告、罪犯具有特殊情况的报告、假释裁定各15份以及全案卷宗。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因犯罪分子具有特殊情况,不受执行刑期限制的假释案件,予以核准的,作出核准裁定书;不予核准的,应当作出撤销原裁定、不准假释的裁定书
假释的对象包括哪些人
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但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除外。
假释是对犯罪分子有条件地提前释放,同时,国家并不排除对其继续执行尚未执行的那部分刑罚的可能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假释不适用于被判处其他刑罚的犯罪分子。
第八十四条【假释犯应遵守的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假释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申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在押囚犯_________的母/父亲。在押囚犯_____于______年____月因犯_________罪被判处_________。
在押囚犯_________自入监之后,在党和政府政策的感召下,在监狱各级领导和管教干部的教育下,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慢慢树立起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表现在,囚犯从开始就认罪服法,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还积极参加劳动、认真完成生产任务。已经完全符合《刑法》当中“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之假释的实质条件。
另外,在押囚犯被判刑时,申请人已是无比自责和心痛,恨自己管教无方,含泪将在押囚犯“送”进监狱。其入监之后,在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下,确实有悔改表现,并且成熟和健康的慢慢占据了其心里,感谢党和政府的无限关怀,才使得申请人对自己感到一丝丝的安慰。然而,现在申请人年事已高,年老体迈,正是需要儿女照顾和陪伴的时候,故向监狱领导申请假释。
在押囚犯于_________被判_________年,已服刑_________年,所剩_________年,符合假释的法定条件。
因此,申请人在无法再自己独立生活的晚年,在需要儿女尽孝心的时候,也是在在押囚犯已经达到法定假释条件的现在,依法向领导申请对在押囚犯_________予以假释。以让其接受监督、继续改造自己,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合法劳动为家庭减负、尽人子之道,为社会贡献。在押囚犯将决不会辜负党、政府和监狱各级领导及广大劳教干部的教育和挽救。请依法予以批准!
敬请审核
职工拘役工资的处理方式。被判处拘役的职工在服刑期间将停发工资,期满后如原单位接收并安排工作,其工资待遇按新录用人员工资办法处理,具体标准由相关法规规定。以上处理方式依据人事部相关复函执行。
无期徒刑和死缓的区别及刑罚变更。死缓期间若无故意犯罪,期满减为无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刑罚减为有期徒刑;若故意犯罪,执行死刑。无期徒刑是剥夺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可减刑。死缓两年考验期从生效判决日起算,无期徒刑考验期从入监日起算。
父母犯法对孩子考公务员的影响。在《公务员法》中,评估标准主要关注应考者自身素质和是否存在犯罪记录。尽管法律中没有针对父母犯法的明文限制,但公安机关的录用办法中有更具体的规定,若父母等直系亲属在服刑期间,孩子无法参加人民警察选拔。追诉期限过后,一般不会
服刑期间病死的赔偿问题。服刑期间病死国家不给予赔偿,只有在违法拘留、逮捕、错判等情况下造成公民死亡才给予赔偿。对于民事赔偿,服刑人员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是独立存在的。受害人可通过民事诉讼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申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