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恩惠说”,假释制度符合我国的传统惩罚哲学。国家根据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对犯罪人所犯罪行予以判定并施以刑罚,监禁刑被视为对犯罪人进行改造的手段。对于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的受刑人,国家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给予假释作为对其良善行为的奖赏,但并非必须如此。假释的决定权完全在于刑罚执行机关和法院,罪犯没有参与和主动权。因此,可以将假释视为一种国家行政授益行为。
根据“假释权利说”,刑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报应惩罚,还应包含教育和矫正罪犯的理念。在当今世界各国刑罚执行制度发展的趋势中,对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的罪犯进行社区监管教育是必要的。承认受刑人的社会复归权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强化刑罚功能,降低行刑成本。根据该理念,国家有义务将已受到必要的监禁惩罚的罪犯放归社会。如果继续施以隔离性监禁,不仅违反刑罚经济原则,也违反人道主义。因此,假释是基于自由刑的弹性,是受刑人在徒刑执行中因努力表现而获得的成果,应该是受刑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而不是国家单向性的奖赏和恩赐。
无期徒刑的起算时间、刑期计算规定及其相关特点与争议。无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宣判之日起计算,羁押的日期不折抵刑期。不同国家对于无期徒刑的存废存在争议。在中国刑法中,无期徒刑可减为有期徒刑,甚至可假释。无期徒刑与不定期刑是不同的概念,中国刑法未采用不定期刑
终身监禁的减刑假释问题,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被判处终身监禁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后被减为无期徒刑的裁定中,不得再进行减刑或假释。文章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终身监禁,包括绝对终身监禁、裁量终身监禁和无假释终身监禁,并阐述了终身监禁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监狱机关执行国家刑罚的程序和职责,包括收监、减刑、假释等方面的内容。监狱负责监管和改造罪犯,对交付执行的罪犯进行身体检查,并严格检查其人身和携带物品。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可以减刑,符合法律条件可以申请假释。整个刑罚执行过程遵循严格的程序,以确保公正
有期徒刑数罪并罚的假释条件,包括刑期限制、悔改表现、再犯罪风险以及特殊情况等。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立法对数罪并罚的规定,包括综合数罪、酌情定刑的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合并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