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对于未被发现的违法行为,在两年内不再给予行政处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该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如果违法行为具有连续或继续状态,那么追究行政责任的时效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然而,土地违法行为由于历史、管理或不动产自身特定因素的原因,往往会在发现时已经超过两年。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只要在两年内未被发现,违法占地行为就变成合法了呢?对此,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曾征求过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经过研究并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意见后,决定将土地违法行为作为一种特例来对待。在1998年5月4日作出的函复中,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对非法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在未恢复原状之前,视为具有继续状态。因此,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应从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即继续状态终止起计算)。
除了非法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之外,还存在其他土地违法行为,包括:
对于这些土地违法行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我国刑法关于贪污公款追诉时效的计算方法。追诉时效根据贪污罪最高可判处的法定最高刑确定,最长为二十年。不同刑期有不同的追诉期限,同时规定了特殊情况下的追诉规定,如逃避侦查或审判的行为不受追诉期限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也应立案。贪污罪的量刑标准
刑事案件受理后立案的时限及相关内容。公安机关应在接到案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重大复杂案件可延长三十日,特别重大案件可延长六十日。立案需满足事实条件即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法律条件即存在需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情况。另外,还介绍了辩护人的定义、职责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刑事责任免除的时效问题。根据不同刑期的法定最高刑,追诉时效期限有所不同。存在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如情节轻微、过追诉时效、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等。对于不同阶段的案件,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包括不予受理、撤销案件、不起诉、判决宣告
公务人员犯罪案件过了追诉时效的处理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检察机关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公务员被判处刑罚通常会被开除公职,但不起诉和免于刑事处罚的情况除外。不起诉意味着案件终止,不会移送法院定罪处罚;而免于刑事处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