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机动地是用于局部土地调整使用的一种土地资源,其具有重要的法律本质作用。国家在农村机动地问题上一直非常关注和重视。在二轮承包时,中央发布了中办发(1997)16号文件,继续认可了农村机动地的存在,并提出了严格控制的要求。根据该文件的规定,农村机动地的使用必须严格控制在总耕地总面积的5%以内,并且必须用于解决人地矛盾。
《土地承包法》第63条对各地已留存的农村机动地进行了法律确认,但同时也规定了两个“不得”的限制。即,原来预留比例不足5%的地区不得再增加机动地,而原来未留的地区在该法实施后也不得再留机动地。从中央文件的认可到《土地承包法》的确认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机动地的要求是逐步严格管理,并明确其具体用途,即解决人地矛盾。这样的要求旨在保证未来新增人口的基本生活和生存需求。因此,农村机动地的本质作用已经被明确界定为“严格用于解决人地矛盾”,并具有明显的储备特征。
农村机动地与已均分延包到户的土地有着基本区别。已均分延包到户的土地用于保证现有人口的基本生活和生存需求,而机动地则用于保证未来新增人口(包括新出生人口、婚嫁迁入人口、外部返乡人口等符合村内承包主体人员)的基本生活和生存需求。两者的区别在于机动地能否事先确定发挥作用的时间。
在实际运行中,一些地方将机动地用于抵顶干部工资和集体债务,虽然暂时解决了集体开支和偿债压力,但却改变了机动地的本质用途,破坏了机动地的安排秩序,导致依法补地人口无法按时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些地方将机动地长期高价发包,虽然可以为集体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不仅改变了机动地的用途,而且忽视了其作为未来新增人口基本保障手段的储备性特征,使其失去了预留的社会价值。
为了保护农村机动地的本质作用,一些地方在法律中规定了一些保护措施和限制。例如,山东省在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办法中,要求未用于调整的机动地在对外承包期不得超过三年,这是对机动地本质作用的时限保证。此外,将机动地用于商业性和金融性抵押可能导致集体资产流失,而司法部门对机动地的扣押则直接剥夺了未来新增人口的基本生活和生存保障权利,从而形成了潜在的法律责任。
然而,在目前的法律中,并没有明确或直接的相关依据来规定农村机动地的具体使用和保护措施。因此,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机动地的法律地位和保护措施,对于保障未来新增人口的基本需求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机动地的定义、作用以及管理问题。机动地是土地承包过程中为解决人地矛盾和减少承包地调整次数而保留的土地形式,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或招标承包经营。但机动地管理存在混乱,存在的问题包括机动地预留面积过大、发包不公平等。根本原因是人们对机动地的本质作用缺乏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义、主体、法律保护、特征以及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公民或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土地进行承包经营的权利,受法律的保护。其特征在于其客体是特定的土地或自然资源,承包期限由合同约定,且其性质是一种与债权不同的新型物权。
关于办理土地使用证的法律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确认需要经过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的登记造册和核发证书。同时,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以及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也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土地权属和用途的改变需要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预留的机动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掌握,或由集体暂时统一经营,或短期承包给某些农户。预留机动地曾是农村土地承包中的灵活作法,一旦发生人地矛盾,可以用机动地来解决,不必进行土地调整,既解决了无地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有利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目前,法律暂无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