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所有权是归集体所有的,不能买卖,但是使用权是可以进行转让的。
土地转让原则:
(一)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必须坚持长期稳定不变。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机制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在此基础上充分放活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和措施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二、三产业发达的地方、劳动力外出较多的地方、人均耕地较多的地方,可以积极引导流转。不具备这些条件的,要慎重。对非耕地,要大胆推进,既允许在社区内农户间流转,又鼓励国家、集体单位及各种所有制企业、城镇个人等到农村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经营农村非耕地。对耕地,要稳妥,流转应当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允许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农业科技单位租赁耕地建立种苗繁育、示范推广基地,发展优、新、特、绿农产品和设施农业。
(三)要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充分尊重流转双方当事人的意愿,特别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农村土地流转要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增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利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转包、租赁费,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并全部归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所有,乡(镇)政府及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和任何个人不得侵占、截留。
(四)要依法、规范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要符合《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承包政策的规定,不能“流”而不用,不能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土地流转时要有规范的合同,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各项保障条款,确保流转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害,特别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
(五)土地流转要与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尽量符合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的要求。流转后,不能破坏林草植被和原有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损害生态和生产环境。
(六)土地流转的期限可长可短,最长不能超过承包期的剩余年限。对土地流转的经营规模和参与农户的多少,由业主根据所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自定,不能下指标作硬性规定。
农村房屋买卖合同中的土地使用权问题。法律规定,农村房屋买卖时,土地使用权应当与房屋一并交易。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办理相关登记需提交不动产权属证书等材料。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的有效性需满足购房者具备集体成员资格、卖房者拥有处分权、购房者符合
个人如何承包林地的过程。首先,需要产生承包工作小组并由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接着,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需咨询专业人士避免法律漏洞。方案需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公开组织实施。最后,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承包合同,若承包方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需经过特别程序
机动地的承包年限问题。机动地是为了解决人地矛盾而预留的土地,但存在负面作用和问题,如难以预测人地矛盾发生几率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等。中央有关文件强调控制机动地比例,不得超过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为解决人地矛盾,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机动地
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要求,包括签约主体信息、土地信息、承包期限、土地用途、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方面。文章详细阐述了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需要关注的关键点,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从而保障双方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