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留地属于个人。机动地属于农村经济组织集体。
自留地是中国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按政策规定分配给成员长期使用的土地。农户经营自留地是一项家庭副业,可以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生产各种农副产品,满足家庭生活和市场需要,增加收入,活跃农村经济。
机动地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时,有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以后可能进行的调整而预先留出的土地。但在延长土地承包期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增加乡、村集体收入,随意扩大“机动地”的比例,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对预留“机动地”必须严格控制。
自留地的权属纠纷解决
农村自留地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本集体组织成员用于家庭副业并可以长期使用的土地。从当初分配土地的政策上来看,农村自留地的规定最早散见于建国后全国人大、党中央、国务院、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后期逐步纳入法律的规定,现行《宪法》、《土地管理法》等都对农村自留地作了明确规定。《宪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第八条第二款同样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该法第九条还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由此可见,农村自留地有别于宅基地、承包地,但均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自留地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是让农户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生产各种农副产品,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当初分配自留地与承包地的主要区别是自留地不征收农业税,当然,随着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在承包地也取消了农业税。从法律性质上讲,农村自留地等同于承包地,不同的是政府对农户承包的土地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包括对农户使用的宅基地也颁发宅基地使用权证,但对农户使用的自留地至今未颁发过任何使用证书,导致农户之间一旦因自留地的土地使用权发生争议,双方协商不成,只能找人民政府确权处理。
机动地的定义、作用以及管理问题。机动地是土地承包过程中为解决人地矛盾和减少承包地调整次数而保留的土地形式,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或招标承包经营。但机动地管理存在混乱,存在的问题包括机动地预留面积过大、发包不公平等。根本原因是人们对机动地的本质作用缺乏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义、主体、法律保护、特征以及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公民或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土地进行承包经营的权利,受法律的保护。其特征在于其客体是特定的土地或自然资源,承包期限由合同约定,且其性质是一种与债权不同的新型物权。
关于办理土地使用证的法律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确认需要经过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的登记造册和核发证书。同时,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以及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也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土地权属和用途的改变需要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的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城市市区的土地则属于国家所有。根据法律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