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司法解释
时间:2025-01-17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司法解释
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的法律概念
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是指在战时情况下,公民对国家、政府和武装力量征用其所属的房屋、车辆、场地等作战所需的物资,能够提供而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一条的规定,对于情节严重的战时拒绝军事征用行为,可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罚。
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的认定标准
在认定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时,需要注意与战时掠夺居民财物罪的区别。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是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通有紧急情况的武装部队的指挥人员依法作出有偿使用公民、单位财物的情况下,公民拒绝提供物资的行为。而战时掠夺居民财物罪则是军人擅自进行的抢劫、掠夺战区无事居民财物的行为,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两者在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依法作出的,后者是擅自进行的;前者是有偿使用,后者是无偿占有;前者是出于国家的军事需要,后者是为了满足个人非法占有的目的;前者涉及一切财产,后者一般仅限于动产;前者可以发生在后方或前方,后者只能发生在前方即军事行动区等。
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的行为时间性
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必须发生在战时才能构成。根据刑法第451条的规定,战时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务或过敌突然袭击时。此外,部队执行戒严任务或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时,也可视为战时。只有在战时发生的拒绝军事征用行为且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如果拒绝军事征用行为发生在非战时,即使存在拒绝行为,也不可能以本罪论处。情节严重主要指多次拒绝征用、煽动多人拒绝征用重要急需物品、因行为而误战机、造成作战失利、影响军事任务完成、造成严重伤亡后果等情况。只有在这些情况下,才能认定为情节严重的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危害国防安全方面的犯罪
妨害军事行动罪和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相关内容。前者指行为人通过暴力手段阻碍军人执行职务或武装部队军事行动的行为,后者指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或军事通信的行为。两种犯罪行为均严重危害国防安全,必须依法严惩。文章还介绍了相关刑法规定和处罚
-
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的刑罚规定
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的刑罚规定,以及相关的构成要件。该罪行包括故意向武装部队提供不合格的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的行为。犯本罪的个人或单位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情节严重或特别严重的将面临加重处罚。文章详细阐述了构成该罪行的客观要件和客体要件,
-
战时窝藏逃离部队军人罪与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的区别
战时窝藏逃离部队军人罪与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的区别。两者在主观故意、客观行为、时间要求以及与窝藏罪的区别上存在明显差异。战时窝藏逃离部队军人罪旨在窝藏逃离部队军人,而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则是为了利用逃离军人的劳动力。此外,两者在犯罪构成要件、时间要求和侵
-
聚众冲击军事禁区罪构成要件
聚众冲击军事禁区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和客体要件。客观要件包括聚众冲击军事禁区、严重扰乱军事禁区秩序等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需是聚众扰乱活动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行为人明知是军事禁区仍故意冲击;客体是
-
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
-
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构成要件
-
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