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是两种不同的犯罪行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虽然这两种犯罪都涉及到公共财产权的侵犯,但是侵犯程度和社会危害性存在差异。贪污罪涉及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全部权能,而挪用公款罪仅涉及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第二,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贪污罪的主观故意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并没有打算归还;而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故意是暂时占有并使用公款,但有意将来归还。判断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罪,应当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
第三,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的行为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手段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由于行为人常常采取销毁、涂改、伪造单据和账目等手段,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发现公共财物已经被非法侵占。而挪用公款罪的行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本单位的公款,虽然有时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但一般不采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手段。在挪用公款案件中,行为人通常会在账面上留下痕迹,甚至会留下借款凭证,没有进行平账的行为。因此,通过查账可以发现公款被挪用的事实。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行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及国家财经管理制度,行为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表现是未经批准擅自挪用公款。根据相关法律,挪用公款罪包括挪用公款用于个人目的、进行非法活动,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从
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将构成挪用公款罪,由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负责立案侦查。对于未达标准的行为,将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发现挪用公款行为应立即报案,以确保合法处理。
监察委员会的调查范围包括贪污贿赂、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等犯罪案件。具体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玩忽职守罪、环境监管失职罪、滥用职权罪等。相关法律依据为《国家监察委员会管辖规定(试行)》第十二条,其中列举了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具体罪名,包括单位受贿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