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是两种不同的犯罪行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虽然这两种犯罪都涉及到公共财产权的侵犯,但是侵犯程度和社会危害性存在差异。贪污罪涉及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全部权能,而挪用公款罪仅涉及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第二,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贪污罪的主观故意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并没有打算归还;而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故意是暂时占有并使用公款,但有意将来归还。判断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罪,应当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
第三,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的行为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手段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由于行为人常常采取销毁、涂改、伪造单据和账目等手段,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发现公共财物已经被非法侵占。而挪用公款罪的行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本单位的公款,虽然有时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但一般不采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手段。在挪用公款案件中,行为人通常会在账面上留下痕迹,甚至会留下借款凭证,没有进行平账的行为。因此,通过查账可以发现公款被挪用的事实。
贪污受贿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贪污受贿犯罪侵犯了国家廉政建设制度,被列为专门章节,作为独立的类罪。构成要件包括侵害国家廉政制度的行为,情节严重,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为故意构成。对贪污受贿犯罪的打击是当前反腐
关于挪用公款数额较大面临的刑事责任。依据司法解释,具体数额较大包括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或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的情形。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根据不同数额也有相应的刑事责任。各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执行标准并报最高法备案。对于挪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
只有在同时具备个人贪污数额在10万元以上和情节特别严重两方面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判处死刑,并处没收则产。犯挪用公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