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补贴是国家为了经济补偿种粮农民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旨在减少农民种粮成本支出。在土地所有权归属于村集体的情况下,粮食补贴的对象是承包家庭,因此粮补的权益归属应归地承包经营者。
去年5月,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调整措施。首先,将全国范围内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调整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其次,新增的农业三项补贴资金将重点倾斜向新型经营主体,并试点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这些措施旨在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大量土地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这些种粮大户成为实际的种粮者。根据国家政策的原则,种粮补贴应该归属于种粮大户。
然而,目前在全国一些省份,农业三补贴的发放对象是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而非实际的经营者。随着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中耕地流转面积占比超过30%,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分离的现象日益普遍,农业三补贴基本上成为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按照承包面积发放的收入补贴,对于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小。
《婚姻法》第39条第2款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问题。离婚时分割土地承包经营权应遵循保护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原则,同时保障离婚妇女的权益。在具体操作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离婚妇女继续承包经营、转包给他人经营、代耕或折价补偿等方式进行分割。旨在保障生产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当事人需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等原则,且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也有相应限制。签订流转合同时,需注意选择适当的流转方式、签订书面合同并办理登记备案等事项。
个人如何承包林地的过程。首先,需要产生承包工作小组并由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接着,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需咨询专业人士避免法律漏洞。方案需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公开组织实施。最后,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承包合同,若承包方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需经过特别程序
机动地的承包年限问题。机动地是为了解决人地矛盾而预留的土地,但存在负面作用和问题,如难以预测人地矛盾发生几率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等。中央有关文件强调控制机动地比例,不得超过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为解决人地矛盾,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机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