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私枉法罪的第一种构成方式是对明知是无罪的人使他受追诉。无罪的人包括没有违法犯罪事实的人、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人、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人以及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人。使他受追诉是指对无罪人员进行侦查、起诉、审判等刑事诉讼活动,追究其刑事责任,而这种行为是出于徇私徇情的目的。
徇私枉法罪的第二种构成方式是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有罪的人是指构成犯罪并且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诉是指通过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其他手段,故意包庇使有罪的人不受立案、侦查、起诉或审判。
徇私枉法罪的第三种构成方式是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枉法裁判包括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多罪判少罪、少罪判多罪、重罪轻判、轻罪重判等情况。这种行为只能由刑事审判人员实施,而不包括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
徇私枉法罪的犯罪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包括从事侦查、检察、审判工作的人员,如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等。非司法机关人员或者不负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人员不能构成该罪的主体,而构成该罪的必须是共同犯罪。
侦查人员是指负责刑事案件侦查工作的专门机关的工作人员,如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他们的职权包括搜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查缉犯罪嫌疑人以及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
检察人员主要是指检察院的检察员或负有检察职责的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刑事案件进行侦查、补充侦查、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出庭支持公诉等工作。同时,他们还负责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以及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改等是否合法。
徇私枉法罪与包庇罪在主体、犯罪手段和犯罪发生的时间上存在以下区别:
1. 主体不同:徇私枉法罪的主体只能是司法工作人员,即特殊主体;而包庇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 犯罪手段不同:徇私枉法罪的包庇手段必须是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办案活动实现包庇罪犯的目的;而包庇罪通过作假证明、帮助毁灭罪迹、隐藏或毁灭罪证等手段实现包庇行为,不要求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包庇。
3. 犯罪发生的时间不同:徇私枉法罪的包庇行为一般发生在判决之前,如果在判决生效之后实施舞弊行为放走罪犯使其逃脱惩罚,则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而包庇罪的包庇行为可以在行为人犯罪后的任何阶段实施,既可能在侦查、预审、起诉、审判阶段实施,也可能在判决之后实施。
通过以上对徇私枉法罪的构成要件、犯罪主体以及与包庇罪的区别的分析,我们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警惕,避免出现徇私枉法的行为,以维护司法机关的威望和声誉,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防止国家机关受到损害。如若遇到此类问题,应及时举报。
定罪免刑在刑法理论中的适用条件,特别是在玩忽职守罪中的应用。犯罪情节的界定上,主要存在实质标准说、形式标准说和综合标准说三种判断标准,其中以法定刑为标准的形式标准说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玩忽职守罪的定义和刑罚。
滥用职权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而是属于结果犯,涉及滥用职权罪与渎职罪中的罪名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对于滥用职权行为导致的重大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应依法认定为犯罪行为,并给出了具体的认定标准。
渎职罪的定义、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渎职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的行为。犯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公务的人员。渎职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
渎职罪的量刑问题。渎职罪的量刑不仅考虑贪污金额,还包括犯罪细节、结果、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法院在判决时会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保证量刑公平合法。渎职罪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罪名,法官会综合考虑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公正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