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自伤罪的界限在于判断行为人是自伤还是误伤。误伤是指行为人因过失而伤害自己的身体,与战时自伤罪的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主观特征不符,因此不能以战时自伤罪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实施自伤的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常常将自己的行为说成误伤。因此,需要仔细分析行为人致伤前的表现、致伤的时间和环境、致伤的工具、部位和伤情、致伤后的言行等全案事实和情节,以准确确定其性质。
如果行为人自伤身体的目的不是为了逃避军事义务,而是为了骗取荣誉或掩盖失误,则不构成战时自伤罪。例如,一名哨兵在站岗时睡觉,导致其警卫的雷达被敌人破坏。为了掩盖过错,减轻责任,该哨兵向自己腿上连开两枪,并谎称自己也被敌人打伤。尽管这名士兵实施了自伤行为,但由于其目的不是为了逃避军事义务,而是为了掩盖过错,因此不能以战时自伤罪论处。
在实施投降、战时违抗命令、战时临阵脱逃、违令作战消极等犯罪时,行为人可能会采取自伤身体的方法来达到犯罪目的。例如,在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行为人自伤身体以放弃抵抗并向敌人投降;或者在部队向敌人发起冲击时,行为人自伤身体以逃避随部队进攻敌人。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自伤行为与其欲实施的其他犯罪行为发生竞合。针对这种情况,应按照处理想象竞合犯的原则,以较重的罪名论处,不再定战时自伤罪,但应将自伤行为作为其他犯罪从重处罚的情节。
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侵害的是正当行使指挥权的秩序,客观要件包括滥用职权、指使部属进行违反职责的活动和造成严重后果。犯罪主体是军队中的各级首长和其他有权指挥他人的人员,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无法定继承人但对被继承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方面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问题。根据《继承法》规定,可以分给这类人适当的遗产。包括在物质上给予较大帮助、在生活上进行主要照料和精神上的抚慰。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才能认定继承人是否尽了较多扶养义务。
逃离部队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侵犯的是国家的兵役制度,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兵役法规,逃离部队且情节严重。其主体为特殊主体,包括现役军人、文职干部、士兵等,且必须是故意违反规定,出于直接故意构成。无论行为人的动机和目
FOB合同项下托运人的认定问题。在我国海商法规定下,FOB合同下的托运人包括订约人和实际交货人,但学者和国外判例对托运人的认定存在争议。同时,承运人签发提单的义务在FOB合同下也不明确。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这些问题,并指出在FOB合同下买方和卖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