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军人违反职责罪 > 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认定

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认定

时间:2024-09-03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6011
大家都知道,我国对于泄露军事秘密的,是有严厉的处罚的。那么,我国对于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认定是如何的呢?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的构成要件又是怎样规定的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的说一说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的认定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关键在于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规,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的行为情节是否严重。对于情节不严重的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的行为,应当按违反军纪处理。

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与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法条竞合

本法对这两类犯罪的规定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对军人过失泄露军事秘密构成犯罪的,应优先适用本章的规定,以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论处。

区分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与擅离、玩忽军事职守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主观上都是过失,客观上又都可能造成泄密的严重后果,其区别在于,前者所违反的是保守军事秘密的规章制度,违背的是军人保守军事秘密的一般职责;而后者所违反的是指挥和值班、值勤的规章制度,违背的是指挥人员和值班、值勤人员的特殊职责。如保密室的值勤人员擅离职守、玩忽职守导致保密室被盗的,应定擅离、玩忽军事职守罪;而作战指挥人员使用电话了解部队情况时,忘记加密而造成泄密的,则应以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论处。

构成要件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军事秘密的安全。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规,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的行为。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最简单的口头陈述泄密,到高技术条件下的计算机网络泄密,不论哪种形式,只要能让无关人员知悉军事秘密的内容,均属泄露军事秘密的行为。在过失泄露军事秘密时,泄密行为既可以由行为人直接实施,如误用明码电报拍发秘密电文;也可以不由行为人直接实施,而是由他人直接实施,如行为人违反保密法规将秘密文件带到公共场所被盗或者丢失。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与泄密结果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所以应属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的行为。

主体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体是所有军人。既包括对军事秘密负有特殊保密义务的军人,如机要、通信、保密人员等,也包括所有了解军事秘密的普通军人,而且不论他们是通过职务活动了解的军事秘密,还是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的军事秘密。

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由过失构成。过失泄露军事秘密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违反保密法规,会造成军事秘密泄露的危害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将军事秘密泄露。按照本条规定,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的行为,除需具备以上构成要件外,还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所谓情节严重,一般包括:机要、保密人员或者其他负有特殊保密义务的人员泄密的,战时泄密的,执行特殊任务时泄密的,泄露重要或者大量军事秘密的,因泄密造成严重后果的,泄密后隐情不报或者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隐瞒、谎报军情罪的认定

    隐瞒、谎报军情罪的认定。该罪侵犯的是军情报告秩序,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隐瞒、谎报军情的行为会对作战造成危害,涉及故意掩盖真实军事情况或报告不真实情况的行为。犯罪主体主要是担负报告军事情况任务的特定人员。

  • 什么是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

    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的定义、认定、构成及犯罪特点等。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指违反保守国家军事秘密法规,非法获取有关国家军事秘密的行为。对军人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的,应优先适用本章规定处罚。非法获取军事秘密后又泄露的定罪需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同时,以盗窃武器装备、

  • 刑法专业术语解析:违令作战消极罪

    违令作战消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侵害的是军人参战秩序,表现为行为人违抗命令、临阵畏缩、作战消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其主体为指挥人员,主观要件则是直接故意。

  • 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关处理措施

    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将构成挪用公款罪,由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负责立案侦查。对于未达标准的行为,将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发现挪用公款行为应立即报案,以确保合法处理。

  • 泄密犯罪立案标准怎么认定
  • 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认定
  • 偷卖90项国家绝密被判刑,泄露国家秘密罪的认定标准具体如何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