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军人违反职责罪 > 区分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与遗弃伤病军人罪的界限

区分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与遗弃伤病军人罪的界限

时间:2025-05-22 浏览: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22059
相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少有人接触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这个罪名的,很多普通的市民都没有听说过这个罪名,那么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认定是怎样的?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的相关规定有哪些?手心律师小编为您总结了相关知识,供您参考,希望下文中的知识可以帮助到您。

相似之处

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与遗弃伤病军人罪都是战时侵害战时救护秩序的犯罪行为,犯罪对象都是我军的伤病军人,犯罪主体都是故意犯罪,因此在定罪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区别之处

区别主要体现在犯罪的客观方面。遗弃伤病军人罪是指将伤病军人丢弃,导致他们无法得到救护治疗,同时还面临着脱离部队的更大危险。而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仅仅是导致伤病军人在医疗救护单位无法得到救治,不涉及伤病军人脱离部队和医疗救护单位的危险。

区分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与医疗事故罪的界限

主观方面的区别

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的主观上是故意犯罪,行为人对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抱有希望或放任的态度。而医疗事故罪的主观上是过失犯罪,行为人对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出于疏忽或轻信的态度。

客观方面的区别

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是一种不作为的行为犯,不要求造成严重后果如伤残或死亡,犯罪对象是军人。而医疗事故罪属于结果犯,必须造成伤病人员死亡或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后果,犯罪行为可以是不作为或作为,犯罪对象可以是军人或非军人。

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刑法第四百四十五条的规定,犯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若造成伤病军人重残、死亡或其他严重情节,可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刑法第四百四十九条的规定,在战时,对被判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没有现实危险的犯罪军人,允许其戴罪立功。如果确实有立功表现,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构成要件

    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行侵害的是战场上的友邻关系,表现为在战场上明知友邻部队处境危急请求救援,能救援而不救援,导致友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主体为指挥人员,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多种动机。

  • 战时造谣惑众罪的构成要件

    战时造谣惑众罪的构成要件。该罪行涉及在战时故意制造、散布谣言,动摇军心的行为。罪体行为包括口头或书面途径制造谎言,煽动不良情绪。特定的犯罪时间是战时,平时的行为不构成此罪。责任形式是故意,即明知行为会动摇军心而有意为之。在认定时,应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 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的刑罚规定

    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的刑罚和相关法律规定。犯此罪的人员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文章详细阐述了构成该罪的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该罪侵犯的是正当行使指挥权的秩序,表现为滥用职权并造成严重后果。犯罪主体是军队中

  • 战时造谣惑众罪的构成要件

    战时造谣惑众罪的构成要件及认定。主体为参加作战的军人,客体是战时宣传舆论秩序。行为包括在部队中公开或私下故意制造、散布谎言,蛊惑官兵,造成部队情绪恐慌、士气不振。责任形式是故意。在认定上,需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与谎报军情罪、假传军令罪、战时造谣扰

  • 军事秘密的范围
  • 战时违抗命令罪的认定
  • 遗失武器装备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