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犯罪主体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及具有军籍的学员,以及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和其他人员。
1. 军人违反职责罪的主体必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及具有军籍的学员或者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警官、文职干部、士兵及具有军籍的学员以及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和其他人员。
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员不能成为军人违反职责罪的主体,也不能适用军人违反职责罪一章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述人员在服役期间犯了军人违反职责罪,而在退役之后才被发现,只要未过法律规定的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时效,仍应当按照军人违反职责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上述人员在服役之前犯罪,而在服役期间被发现,不应当按照军人违反职责罪追究刑事责任,而应当按照刑法其他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2. 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构成必须实施了违反军人职责的行为。
军人职责的范围是根据我国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军事法规、规章中规定的军人职责来确定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现役军人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务,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内务条令》、《纪律条令》、《保守国家军事机密条例》以及其他各类专门军事法规、规章中对于各类军人的一般职责,各级指挥人员、主管人员、值班值勤人员及其他专门人员的具体职责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是所有军人都应当严格遵守和履行的神圣职责。任何违反军人职责的行为,都要按照军纪处理,如果触犯刑法,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就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构成必须对国家的军事利益造成危害。
军人违反职责罪还必须对国家的军事利益造成危害,即对国家在国防建设、武装力量建设以及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利益造成了危害。如果没有危害国家军事利益,也不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军人违反职责的犯罪对国家军事利益的危害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危害部队的作战行动,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泄露军事机密等。军人违反职责罪对国家军事利益的危害可能是直接的,例如直接危害了作战行动,导致作战失败;也有可能是间接的,例如自伤身体,在军事行动区残害、掠夺无辜居民等。军人违反职责罪对国家军事利益的危害既包括对国家军事利益已经造成危害后果的,也包括可能危害国家军事利益的情况。
4. 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构成必须是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军人违反职责、危害国家军事利益的行为表现多样,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也各有不同。法律对于军人违反职责危害国家军事利益的哪些行为构成犯罪作了具体规定,也规定了不同的定罪标准,有的行为只要实施了就可构成犯罪,有的行为要求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后果才能构成。只有依照刑法或者其他法律的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这也是区分军人违反职责犯罪与一般的违反军队纪律行为的界限。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行为,才能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
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相关罪名及其定义,包括虐待俘虏、私放俘虏、战时残害居民等罪名。同时,文章还涉及了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等,并详细说明了应予立案的情形。摘要强调了对国家军事利益的危害以及保密规定的重要性。
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侵害的是正当行使指挥权的秩序,客观要件包括滥用职权、指使部属进行违反职责的活动和造成严重后果。犯罪主体是军队中的各级首长和其他有权指挥他人的人员,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逃离部队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侵犯的是国家的兵役制度,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兵役法规,逃离部队且情节严重。其主体为特殊主体,包括现役军人、文职干部、士兵等,且必须是故意违反规定,出于直接故意构成。无论行为人的动机和目
(一)刑事诉讼法第27条规定:“专门人民法院案件的管辖另行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军事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主要是现役军人和军内在编职工违反刑法分则第十章,犯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犯罪案件。另外司法实践中,存在军队和地方互涉案件的管辖权争议问题,应该依据相关的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