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自陷风险是什么
时间:2024-02-04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被害人自陷风险的法律问题
一、刑法保护与自我保护
被害人自陷风险是指在诈骗罪等故意犯中,被害人的行为是否可以影响对行为人的不法评价,以及基于何种观点来影响对行为人不法评价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刑法对财产保护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对于过失犯中的被害人自陷风险,学者们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故意犯中的被害人自陷风险的研究却相对匮乏。本文以诈骗罪为中心,对解决被害人自陷风险的教义学模型进行检视,并提出负责范围的划分应从“人的行为对于利益侵害结果的意义”来考量。
二、被害人信条学的问题
被害人信条学是指被害人具有自我保护可能性却放弃自我保护,因此不值得刑法保护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被害人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保护自己的法益而任意不用,刑法就没有介入的必要。然而,被害人信条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刑法规范指引发生了偏差,将禁止诈骗的刑法规范变成了阻止被害人投机的规范。交易本身就存在风险,被害人普遍存在投机心态,刑法不能要求被害人必须回避风险。其次,刑法的功能被自我保护取代,刑法的补充性基本内涵是国家能够使用较轻微的方法来预防社会损害。个人因为轻信他人而不能得到国家保护,会导致个人行为的自由受到限制。诈骗罪已经被立法,意味着诈骗行为被宣告为具有犯罪意义,被害人没有义务承受使用诈术所创建出的风险。第三,以自我保护可能性作为可罚性基础存在问题。被害人是否具有自我保护可能性对行为人而言是偶然的事情,不能影响行为人相同行为的评价意义。被害人是否具有自我保护可能性是一种概率,无法回答相关规范问题。
三、对被害人自陷风险的思考
在解决被害人自陷风险的问题上,应该关注被害人在认识到风险的情况下交易而不遭受财产损失的权利。否认被害人有这种权利,将限制整个社会交往和社会风险状态的进步。同时,刑法规范不能变成限制被害人交易自由的规范。被害人自陷风险的解决应该考虑被害人的能力、获取信息的渠道、风险认知的程度、采取措施的可能性等因素。被害人自陷风险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诈骗数额未达立案标准的累计计算问题
关于我国诈骗罪中,如果一次诈骗数额未达到立案标准,但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时,可将诈骗数额进行累计计算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意见,当累计数额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时,应依法定罪处罚。此外,文章还详细列举了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诈骗数额接近标准时的认定方法。
-
400元是否构成诈骗罪?
关于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和犯罪行为地的认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诈骗数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才属于“数额较大”,因此400元不构成诈骗罪。同时,诈骗行为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关于犯罪地的认定,包括犯罪的预备地、实行地和结果地,通常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
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因此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严重后果如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具体刑罚根据肇事后的行为如逃逸、事故责任等有所不同。此外,解释还规定了特定情况下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处罚情形,
-
法律制裁手段的分类
法律制裁手段的四种分类,包括违宪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违宪制裁是对违宪行为的法律制裁,包括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文件及罢免国家机关领导成员。民事制裁是法院对民事违法者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行政制裁是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实施的惩罚,分为行
-
诈骗款的追缴问题
-
猥亵罪的刑罚与构成要件
-
销售高仿产品是否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