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司法解释解读
时间:2023-11-22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昨日,两高发布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并于2015年12月16日生效。那么该解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下文手心律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阅读了解。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背景
2015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旨在通报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并明确办理此类案件时存在的问题。
重要内容
该解释共17条,涵盖了相关犯罪主体范围、定罪量刑标准、从重从轻处罚情节的具体运用以及相关公职人员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认定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一、明确了危害生产安全犯罪的主体范围,包括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权的实际控制人、投资人,以及对安全生产设施、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负有直接责任的实际控制人、投资人。二、明确了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原则上以死亡一人、重伤三人,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作为入罪标准。对于部分次要责任人不处以第二档法定刑难以作到罪责刑相适应的情况,可以考虑适用兜底条款,处以第二档法定刑。三、明确了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的适用条件,包括明知存在事故隐患、继续作业存在危险,仍然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利用组织、指挥、管理职权强制他人违章作业,或者采取威逼、胁迫、恐吓等手段强制他人违章作业,或者故意掩盖事故隐患组织他人违章作业的情况。四、严惩故意阻挠开展事故抢救、遗弃事故受害人等行为,对于故意隐匿、遗弃事故受伤人员,甚至作出堵塞出事矿井、掩盖事故真相的恶劣行为,应依法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五、明确了从重处罚情形,包括未依法取得安全许可证件或者安全许可证件过期、被暂扣、吊销、注销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闭、破坏必要的安全监控和报警设备的,已经发现事故隐患、经有关部门或者个人提出后,仍不采取措施的等。六、严惩相关贪污贿赂和渎职犯罪,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投资入股生产经营,构成相关犯罪的,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犯罪行为与安全事故发生存在关联性的,从重处罚,同时构成贪污、受贿犯罪和危害生产安全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七、明确了禁止令和职业禁止措施的适用范围,对于实施危害生产安全犯罪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可以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与安全生产相关联的特定活动;对于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可以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假释之日起三年至五年内从事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职业。
意义和影响
该解释的发布对于预防和遏制危害生产安全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司法机关将继续严惩此类犯罪行为,并加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的顺利落实提供司法保障。同时,该解释的发布也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利于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
结论
危害生产安全犯罪的严惩与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司法机关将继续加强相关案件的审判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寻衅滋事犯罪的立案追诉标准
寻衅滋事犯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包括殴打他人、追逐拦截辱骂他人、强拿硬要损毁占用财物以及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等行为。对于情节严重与否的判断,应考虑行为的方式手段、直接危害结果、间接不良后果、行为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行为人的一贯表现等因素。
-
普通公民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
普通公民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及相关规定。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行为,以及非法拘禁持续时间、次数、伴随行为等方面的立案标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非法拘禁罪的刑责任规定,包括从重处罚的情形和定罪处罚的规定,并指出了在适用本条规定处罚时需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解释。文章详细阐述了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和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以及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从重处罚的情形、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情形,并定义了虚假恐怖信息的含义。
-
诽谤罪与侮辱罪的区别
诽谤罪与侮辱罪的区别,包括捏造事实与非捏造事实、暴力侮辱与非暴力侮辱以及当众散布与非当众散布等方面的不同。诽谤罪涉及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行为主体为自然人,需满足故意、捏造事实、散布方式、情节严重等要件。侮辱罪则涉及使用暴力
-
辽宁团伙诈骗10万的量刑标准
-
传播淫秽物品罪及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
-
吸k粉是否构成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