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六)》,对适用刑法的部分罪名进行了补充或修改。根据修正案的规定,新增了20个罪名,修改了13个原罪名,删除了1个原罪名。
新增的20个罪名包括: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罪、强制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罪、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代替考试罪、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罪、组织、资助非法聚集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虚假诉讼罪、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披露、报道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
修改的罪名包括:取消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罪名,修改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取消盗窃、侮辱尸体罪罪名,修改为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罪;取消走私制毒物品罪和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罪名,修改为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走私制毒物品罪等。
该司法解释于2015年11月1日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同步施行。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