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编造恐怖信息、传播或放任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一的规定,应认定为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
对于明知是他人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一的规定,应认定为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91条之一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一) 致使人员密集场所秩序混乱,或者采取紧急疏散措施的,如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影剧院、运动场馆等;
(二) 影响大型客运交通工具正常运行,如航空器、列车、船舶等;
(三) 致使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断,如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厂矿企业等;
(四) 造成行政村或社区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
(五) 致使公安、武警、消防、卫生检疫等职能部门采取紧急应对措施;
(六) 其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
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91条之一的“造成严重后果”,并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 造成三人以上轻伤或一人以上重伤;
(二)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
(三) 造成县级以上区域范围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
(四) 妨碍国家重大活动进行;
(五) 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同时又构成其他犯罪的行为,将根据情况选择一项重罪进行处罚。
本解释所称的“虚假恐怖信息”是指以发生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劫持航空器威胁、重大灾情、重大疫情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为内容,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或公共安全危机的不真实信息。
再审的定义和程序,再审是对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进行重新审理的活动。再审可以由本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出。对于刑事案件再审是否开庭审理取决于具体情况,某些再审案件需开庭审理如第一审程序审理的案件等,而其他一些情况可以不进行开庭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解释。详细阐述了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标准,包括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还明确了虚假恐怖信息的定义。对于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应选择一项重罪进行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法官在审理案件中的七种错误行为将受到终身追究,包括涂改、隐匿、伪造证据等。意见强调以严格的审判责任制为核心,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人民法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对法官的违法审判责任和违纪违
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案件。对于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同时,介绍了该制度的四种例外情况,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判处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刑罚在法定刑以下的案件的核准程序以及小额诉讼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