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在我国,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责令某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执行。取保候审简单理解就是案件进行审理,但犯罪嫌疑人是不用被羁押在看守所,可以回家有一定限制的人身自由,所谓限制就是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经过办案单位的同意,是不能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取保候审可以适用的对象是: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五)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法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应当为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采取取保候审。
上诉六种情况是根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所做的归纳,如果遇到上述六种情况,当事人均可以委托律师向办案单位申请取保候审。
那么,如果申请取保候审呢?
当事人委托律师后,经过律师的申请,办案单位同意后,一般办案单位会要求当事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保证人一般是指:
1、与本案无牵连;
2、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3、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4、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关于保证金的数额,一般是由办案单位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犯罪嫌疑人的经济情况确定的,一般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2万元至5万元不等。
其次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是12个月,因为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案件结束了,案件是要继续办理,只不过当事人可以回家自由生活,不需要在看守所羁押了,所以取保候审是有期限限制的。很多当事人在办理完取保候审认为没有事情了,就对案件不重视,结果往往因为不重视对办案单位的传唤置之不理,结果被取消取保候审又被羁押回看守所。因此这里提醒各位当事人,办理了取保候审并不意味案件结束,案件要继续审理的。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诈骗勒索罪的刑罚限度、立案标准以及财物的处置方式。诈骗勒索罪最高刑罚为有期徒刑十年以上或无期徒刑,不会被判处死刑。立案标准包括数额大小和各省制定具体数额标准。财物处置方面,明确权属的财物应归还被害人,无法确定归属的应上缴国库。使用诈骗财物的处置分为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