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是处于平等对抗地位、有纠纷的双方向处于中立地位的裁判方告诉其纠纷,并请求裁判方解决其纠纷的活动。
如果国家之间无法或尚未就管辖划分问题达成协议,而且又都不肯作出管辖让步,那么在政府控制的管辖冲突出现的时候,就只能实行属地管辖优先的原则,即: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国际经济交往的当事人的同一行为同时主张管辖权时,依属地原则行使管辖权的国家应优先行使管辖。
承认属地管辖优先,主要有两方面的理由:
第一,一项行为通常对行为地产生的影响最大;
第二,行为地所属国家对行为人的管辖通常最为有效。这里所说的行为地指的是行为发生地。当一项行为的结果地与发生地不一致时,应该是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结果地。因为一项行为对发生地总是有影响的,所以,行为发生地也总是行为结果地或结果地的一部分。如果以行为结果地作为属地管辖的标准,那么,某一行为结果地不一定是受该项行为影响最大的地域;该地域所属的国家也不一定能对该项行为或行为人行使最为有效的管辖。
属地管辖优先也许是各国所必须接受的现实。一个国家可以对他国的属人实行管辖,但却很难对他国的属地行使管辖。属地管辖应该是最初的管辖原则。领土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又是国家权力的行使空间。在国际交往不很发达的时候,国家管辖权的含义应该等同于一国在其疆域之内的最高权力。即使在今天,从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我们也可以看出,属地管辖占据主要地位,而属人管辖则是辅助性的。一国对其位于国外的国民的控制同该国民所在国的控制比较起来只能是居于第二位的。所以,当政府控制方面的管辖冲突出现时,属地管辖优先是比较易于实现的,甚至不需要完整、严密的理论的支持。
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在调解、案件管辖、地域管辖、管辖权转移、审判组织人数、回避申请以及公开审理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民事诉讼中注重调解,而刑事诉讼则有一定的限制;在案件管辖方面,两者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地域管辖上,民事诉讼以被告所在地为主,刑事诉讼则以犯罪地
移送管辖的概念及其在法院间案件的转移中的应用。移送管辖发生在受理案件后发现无管辖权时,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另一法院,以确保案件得到正常审理。其范围通常发生在同级法院间,也可能发生在上下级法院间。同时,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
刑事诉讼中的属地管辖优先原则。当多个国家对同一行为主张管辖权时,属地管辖优先原则得以实施,以行为发生地所属国家优先行使管辖权。该原则基于行为地对行为影响最大及管辖最为有效的理由。属地管辖是国家在其疆域内的最高权力体现,因此在政府控制管辖冲突中,属地管
刑事诉讼中的纠纷解决过程。审理期限一般不超过一个半月,特殊情况可延长。管辖变更和补充侦查会影响审理期限。被害人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物质损失。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在第一审判决宣告前未提起,可在刑事判决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