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判教育模式得到规范。
指定管辖工作开展后,该院根据法律、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和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对审判方式进行了改革,逐步形成了以法庭审判为中心,对被告人进行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调查的向前延伸工作,对少年犯开展判后跟踪帮教为内容的向后延伸教育工作。以庭审为中心,强化庭审对证据的质证和认证功能,提高当庭宣判率。通知未成年被告人家长作为法定代理人参与对被告人的庭审教育;庭前要求被告人填写《个人情况测试表》,要求其家长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对被告人的家庭状况、在校表现、社会交往等人格特征进行调查了解,据此形成的报告作为对被告人进行庭审教育的参考;宣判以后对判处非监禁刑的少年犯开展跟踪帮教工作。
二、量刑尺度得到统一。
指定管辖工作开展后,上述刑事案件分散在3个基层法院审判,在定罪量刑上难免参差不齐。指定管辖开展后,该院根据“寓教于审、审教结合”的原则,确定了“可判可不判的尽量不判、可轻可重的轻判、可判实刑可判缓刑的尽量判缓刑”的标准定罪量刑,做到既在法律的幅度范围内严格办案,又尽量给被告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该院少年庭专门制定了《部分财产刑犯罪案件的罚金处罚数额细化标准》,做到财产刑犯罪的罚金处罚数额裁量平衡,重罪多罚,轻罪少罚,判罚得当,克服和防止了以往裁量不均的现象。指定管辖四年来所判处被告人1279人中,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48人,五到十年有期徒刑的166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753人,管制16人,拘役81人,缓刑172人,免予刑事处罚的1人,单处罚金42人。这些案件由同一审判组织按照相同的原则和标准审判,基本做到了法律适用的平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未成年人犯盗窃罪的判决需要考虑从轻减轻处罚的原则
处在这个年龄阶段上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属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是指适用于追诉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特别的刑事诉讼程序。不公开审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开被告人的形象。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被告人是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指定辩护制度是以未成年人为犯罪主体的司法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分析指定辩护制度的价值入手,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
开庭审理前,应当通知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出庭。经通知,其他监护人或者成年近亲属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应当记录在卷。开庭审理前,审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长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安排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成年近亲属、教师等人员与未成年被告人会见。人民法院判决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