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当事人在管辖问题上有权提出异议。除了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外,还存在着移送管辖、指定管辖等规定,以确保管辖争议能得到合理解决。如果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应当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移送的法院应当受理。如果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应当向上级法院请求指定管辖,而不得自行移送。如果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因特殊原因无法行使管辖权,应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如果法院之间发生管辖权争议,应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如果协商无果,应向它们的共同上级法院请求指定管辖。
当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一般应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行政诉讼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应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法院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进行审查。如果异议成立,应裁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如果异议不成立,应裁定驳回。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应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其他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应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因此,执行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应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二是发生法律效力的支付令,应由制作支付令的人民法院负责执行;三是其他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应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应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合同法》第62条确定了合同履行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确定经济纠纷案件管辖中如何确定购销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规定于1996年9月12日发布。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和人民法院审判,减少管辖权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对确定购销合同履行地问题作出以下规定: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应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应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合同中约定的货物到达地、到站地、验收地、安装调试地等,不应视为合同履行地。
二、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履行地点或交货地点,但在实际履行中以书面方式或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的其他方式变更约定的,应以变更后的约定确定合同履行地。当事人未按照上述方式变更原约定,或者变更原合同未涉及履行地问题的,仍应按照原合同的约定确定履行地。
三、当事人在合同中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或虽有约定但未实际交付货物,且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以及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确定案件管辖。如果本院以前关于购销合同履行地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应以本规定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管辖权异议的处理方式。当事人对法院管辖权有异议应在答辩状期间提出,法院审查后做出移送或驳回裁定。如当事人未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则视为受诉法院有管辖权。对于案件处理方式,法院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督促程序、调解、简易程序或普
指定管辖的定义和实质,指出其是上级人民法院裁定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对特定案件行使管辖权的方式。文章还介绍了管辖权异议的定义,以及处理指定管辖的管辖权异议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包括当事人应向哪个法院提出异议及异议的处理方式。
民事执行案件引发国家赔偿的条件和程序。其中必备要件包括违法行使执行权的行为、存在损害事实、违法执行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等。确认程序则通过执行监督程序或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包括当事人提出异议、上级法院监督等方式。国家赔偿方式包括金钱赔偿、恢复原状和返还财
被告人不在原户籍时,可以申请到居住地法院管辖开庭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管辖权异议的处理,不存在再审问题的情形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中没有提出异议、逾期未提出异议或接受受诉后案件审理结束。而存在再审问题的情形主要是法院管辖权裁定错误时对案件实体的判决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