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期间犯同样的罪时,不能再申请取保候审,不符合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一)司法处分即罚款。法律规定,被保证人有违反刑事诉讼法关于遵守保证义务的行为,保证人未及时报告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那么,是否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要发生了被保证人违反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的行为的,都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我们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保证人对被保证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确实属于不知情,而且也不属应当知道,那么,对保证人就不应当追究其责任。简言之,只有在保证人没有过失的情况下,才可以对之进行处罚。
(二)民事责任即保证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承担这一责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件:1、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逃匿且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2、保证人与该被告人串通,协助其逃匿或者明知被告人的藏匿地点而拒绝向司法机关提供的;3、该刑事被告人是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对于具备上述情节的保证人,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必须以其保证前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起的诉讼请求数额为限。
(三)刑事责任。对于被保证人违反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的行为,保证人可能出于故意,也可能出于过失。对于出于过失的,行为人除了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外,能否追究刑事责任?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当对保证人按玩忽职守罪定罪量刑。对此,我们认为:玩忽职守罪在客观上只能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构成,保证人的身份则不属于这一范畴。如果将保证人的这种行为以玩忽职守罪定罪处刑,不但与刑法的规定不符,而且还会导致人们的恐惧心理,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找到保证人,从而不利于取保候审的正常开展。鉴于此,我们认为,对于由于过失而产生上述后果的,不应追究保证人的刑事责任;而对于出于故意而为的,甚至与被保证人串通而为的,应当坚决依法追究保证人的刑事责任。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如果超过未处理则一般不会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取保候审与是否判刑没有直接关系,犯罪嫌疑人的判刑是由法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和相关证据资料作出的决定。
刑事案件中证据不足时取保候审的解除情况,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当证据不足以支持对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追究时,法院可解除取保候审措施。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需遵守多项规定,如不得离开居住地、及时到案等。若违反规定,可面临没收保证金、限制活动等措施。
职务侵占罪的取保候审情形与刑事责任。取保候审针对可能判处管制、拘役等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或羁押期满但案件未结的情形。职务侵占罪刑事责任包括侵占数额较大或巨大的公司财物,将面临有期徒刑和可能并处没收财产。公司法责任涉及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义务和
被取保候审的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是否可以与同案人员联系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被取保候审的人不得与特定人员包括同案人员进行会见或通信。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取保候审保证金数额的确定原则,包括重罪高于轻罪、高收益者高于低收益者以及健康者高于体弱者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