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采取定性分析和定时分析的方法,广泛收集客户信用状况的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评估客户的信用品质。资料可以通过直接查阅客户财务报表或从银行获取客户信用资料,也可以与其他往来单位交换信息。通常采用"5c"评估法和信用评分法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应用于减少与信用差的客户的赊账行为,并加强对往来频繁、金额大或风险高的客户的监管。信用评分法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采用统计方法评估客户的信用质量。
企业可以参考西方商业信用理解,制定适合自身的可防范风险的赊销方针。例如:
(1) 有担保的赊销:在合同中规定客户在赊欠期内提供担保,赊欠过期则承担法律责任。
(2) 条件销售:与客户签订附带条件的销售合同,赊欠期间货物所有权仍属销售方所有,客户只有在货款结清后才能取得所有权。若不能偿还欠款,企业有权收回商品以弥补部分损失。
企业内部应制定赊销限额,各级管理人员可批准限额以下的赊销,超过限额的需报经上级或经理审批。这种分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将赊销业务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审批制度与销售政策、财务控制相互连接,并与企业的组织架构相配合。
企业应对与其有经常性业务往来的客户进行单独管理,通过付款记录、账龄分析表和平均收款期判断个别账户是否存在欠款问题。如果赊销业务繁忙,无法对所有客户进行单独管理,可侧重于总额控制。信用管理人员应定期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收款期、收款占销售额比例以及坏账损失率,编制账龄分析表,按账龄分类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并相应调整信用政策。对大客户和小客户进行区别管理,对大客户进行系统化的资料管理,包括深入的信用调查、客户的股本投资结构、主要经营管理人、财务状况等。对长期交易多年的客户也应定期更新资料,不能因为客户长期交易、金额不高且信用良好而放松危机管理意识。
以上是关于企业信用政策的具体运用的知识,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在网上进行搜索查询。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
只要存在商业汇票逾期付款的情况,就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起诉。对于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不能兑现货款时,银行则将汇票退回销货单位,作为应收账款处理。由于开具商业承兑汇票无需经过严格的审查,也无严格监督管理,仅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企业应特别注意商业承兑汇票的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