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任何公民都有权利立即将下列情形的人扭送给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
如果一个人正在实施犯罪行为或者在犯罪后立即被发现,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该人。
对于通缉在案的人,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将其扭送给相关执法机关。
对于越狱逃跑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该人。
如果一个人正在被追捕,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将其扭送给相关执法机关。
关于扭送的法律地位,理论界普遍不认为它是一种强制措施。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学》,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障侦查和审判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强行剥夺或者加以一定限制的方法。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包括拘留、逮捕、监视居住等。
然而,强制措施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强行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其根本目的是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自杀、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威胁证人、继续犯罪,以逃避侦查、起诉与审判。从这个角度来看,扭送恰恰符合强制措施的根本特征,也是为了实现强制措施的根本目的。因此,扭送实际上不可避免地具有强制措施的性质。正是因为扭送具有强制措施的性质,《刑事诉讼法》将其放在“强制措施”这一章予以规定。
讯问时间的限制及相关规定。在传唤和拘传的情况下,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案情重大复杂可延长至24小时。对已被拘留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应在24小时内讯问。讯问时需由至少两名侦查人员进行,地点应在看守所内或在指定地点,并需出示证明文件。讯问过程中需制作笔录
刑事诉讼中的扭送行为,包括其定义、权利与限制。公民在特定情况下有权将犯罪嫌疑人扭送给司法机关处理。扭送是中国法律赋予公民协助打击犯罪的权利。但扭送对象只能送往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这一限制对保护扭送对象和应对反抗威胁不利。建议扩大接受扭送对象的范围
公民在法律实施中如何协助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民在遭遇正在实施犯罪、通缉在案的犯罪嫌疑人、越狱逃跑犯以及正在被追捕的犯罪分子时,可以将其扭送至司法机关。公民应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与犯罪分子共同斗争,共同维护社会治安。
扭送的四种情形以及扭送制度的法律意义。扭送是中国法律赋予公民在紧急情况下协助司法机关同犯罪作斗争的一种权利。扭送能够阻止犯罪、保障公民人权、弘扬社会正义,是公民见义勇为行为的一种体现。公民抓住人犯后应立即送交司法机关处理,司法机关应接受并讯问扭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