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依法扭送行为
对于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
1、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2、通缉在案的;
3、越狱逃跑的;
4、正在被追捕的。
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的保证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取保候审,可以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提供保证金。
扭送制度的法律意义
1.扭送是阻止犯罪的重要手段
公安司法机关有法定的追诉和惩罚犯罪的职责。公安司法机关对犯罪的侦查往往是发生在案发之后,现行犯作案时被当场抓获的案件相对较少。而公民扭送绝大部分的情况是针对现行犯,能够及时地阻止犯罪行为的继续并遏制犯罪结果的扩大。首先,发现犯罪行为的通常都是普通群众,公安司法机关也多数是通过公民的报案和举报等方式才得知刑事案件的发生,所以扭送这一公民逮捕行为能够在第一时间阻止现行犯罪。
2.扭送能够及时保障公民人权
犯罪行为往往给被害人带来严重伤害,对于现行犯的扭送可以在被害人受到伤害的第一时间发挥阻止作用,以保护被害人免受伤害或者减小伤害的程度。国家刑事司法活动属于犯罪的事后反应机制,不可能在犯罪没有发生时启动,犯罪的偶然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都决定在犯罪发生时要求执法人员立即赶到犯罪现场几乎是不可能的。扭送制度正好能够弥补这一不足,现行犯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现场目击者或者知情人如果积极地实施扭送行为,及时地阻止犯罪,那么将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免受犯罪侵害或者能够减少受侵害程度。
3.扭送有助于弘扬社会正义
除被害人实施的扭送以外,大部分扭送行为在道德范畴上属于见义勇为行为,见义勇为是蕴含了高尚道德品质的正义行动,能够鼓励社会成员行动起来与犯罪作斗争,有利于弘扬社会公平精神,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鼓励社会成员行动起来与犯罪作斗争,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防控体系,引导社会主流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公民实施扭送行为时,在社会角色上暂时充当了国家公务人员,通过揭露犯罪和阻止犯罪,及时地保护被害人权益是社会正义的充分体现。扭送能够发挥惩恶扬善,弘扬社会正气的功能,能够使得每个人都受到见义勇为精神的教育和感染,从而激发人们与犯罪进行斗争的勇气,达到伸张社会正义的目的。
扭送造成违法人员受伤时扭送群众的法律责任。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如果是正当扭送且造成被扭送人员受伤,扭送群众通常不用承担责任。但如果是扭送错误或超出法定范围,则需承担责任。文章还介绍了正当防卫与扭送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并建议扩大接受扭送对象的单位和个人范
治安违法扭送的法律依据,分析了扭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法律性质不明确、人权保障不足和规定过于抽象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和客观要件,并讨论了是否需要主观过错作为构成要件的问题。
公民的扭送权利及其法律意义。公民扭送是阻止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扭送行为体现了公民的人权和社会正义。公民的扭送权利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是正当且合法的。司法机关要求犯罪嫌疑人提供保证人或保证金以确保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扭送行为能够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免受犯罪侵害
扭送行为是否构成非法拘禁罪的问题。文章指出,根据法律规定,非法拘禁罪涉及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而扭送行为若出于公民权利行使的目的,比如扭送追捕逃犯至公安机关,不构成非法拘禁罪。文章还针对扭送行为中可能存在的经济纠纷和私利动机进行了分析,强调扭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