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送是指公民将有法定紧急情况的违法犯罪分子强制送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活动。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3条的规定,扭送并不属于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之一,而是法律赋予公民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一种手段。
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实施主体是公安司法机关,而扭送的主体则是公民。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3条的规定,公民可以立即将有以下情形的人扭送至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处理:
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对于公民扭送来的人都应当接受,并且应当立即进行讯问。如果被扭送的人不属于扭送机关的管辖范围,应当依法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情况,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有关机关处理。如果发现不符合拘留或逮捕条件,扭送机关应当向扭送的公民讲明情况,并释放被扭送人。
在本案中,派出所所长让陈某扭送犯罪嫌疑人包某的做法是错误的。虽然包某的强奸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根据法律规定,扭送的时间要件是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后立即被发现时才可以进行。然而,在此案中,陈某是在一周后才发现包某的犯罪行为并报案,因此不符合扭送的时间要件。
此外,陈某也不得将犯罪嫌疑人带回家中进行殴打,这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教唆犯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教唆犯与实行犯的区别和并罚情况。教唆犯指通过言语等方式教唆他人犯罪但不亲自实施,根据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受到相应处罚。教唆犯和实行犯存在明确区别,并可能面临并罚情况,但只能被定罪为其中一个罪名。此外,法律对于教唆未满十八周岁的人
扭送造成违法人员受伤时扭送群众的法律责任。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如果是正当扭送且造成被扭送人员受伤,扭送群众通常不用承担责任。但如果是扭送错误或超出法定范围,则需承担责任。文章还介绍了正当防卫与扭送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并建议扩大接受扭送对象的单位和个人范
治安违法扭送的法律依据,分析了扭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法律性质不明确、人权保障不足和规定过于抽象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和客观要件,并讨论了是否需要主观过错作为构成要件的问题。
教唆犯和共同犯罪的区别。共同犯罪分为主犯、从犯和胁从犯,主犯起主要作用,从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教唆犯则是教唆他人实行犯罪的人。教唆犯的特点是促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而不亲自实施犯罪。教唆犯的成立需要主观故意和客观实施教唆行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