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具有预备犯或中止犯身份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对于共同犯罪中的从犯或胁从犯,如果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对于过失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对于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对于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对于未成年人或年满七十五周岁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对于与被害方依法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并且已经履行或提供担保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对于患有严重疾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对于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对于可能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宣告缓刑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对于其他不需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情形,在其具备悔罪表现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其强制措施。
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了解办案机关对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建议的处理情况,并进行跟踪。
在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时,应制作羁押必要性审查报告。该报告应详细写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基本情况、原案简要情况和诉讼阶段、立案审查理由和证据、办理情况以及审查意见等。
在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时,应在立案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提出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如果案件复杂,可以延长五个工作日。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缺点总结出以下几点:。在《刑事诉讼法》中并未提供有关羁押必要性审查权的监督问题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羁押必要性审查按流程应由检察院受理,驻看守所检查室办理,一般5个工作日内,案件复杂的可再延长五个工作日,当做出变更强制措施决定后,交由案件承办公安机关领导批准,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职责。值得一提的是
经羁押必要性审查,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具有悔罪表现,不予羁押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七)与被害方依法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且已经履行或者提供担保的;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应当制作羁押必要
提升检察机关执法行为的公信力。应当建立羁押必要性说理制度,无论是继续羁押还是解除羁押,都应当将理由和依据对当事方进行必要解释,以获取各方的信赖和尊重,特别是不能忽视被害人权益的保障,对此可以建立捕后变更强制措施“被害人告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