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对刑事强制措施的具体适用由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相关解释规定,这些规定为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提供了标准,但有些刑事强制措施的规定仍不够具体,适用的随意性较大,在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时产生了失范现象。
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强制措施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受“重实体轻程序”观念以及破案率等因素的影响,刑事拘留措施在适用中存在没有立案就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现象。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又规定了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由于侦查机关内部对破案率的考核非常严格,办案率往往与奖金挂钩,办案单位就采取不破不立的方式提高破案率,先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如果案子破了就立案,否则就不立案。因此,有的侦查机关就任意扩大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的适用情形。
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没有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方法。拘传是刑事强制措施中最轻微的一种。但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随意拘传的现象。
为了控制刑事强制措施的失范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建立司法审查制度,要求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在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之前必须立案侦查,确保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符合法定程序。
加强侦羁分离原则的执行,确保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仅限于符合法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避免滥用刑事强制措施。
扩大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适用范围,减少对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的使用,以确保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与犯罪情况相对应。
确立“成比例”或“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与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相匹配,避免过度或不当使用刑事强制措施。
完善刑事强制措施的救济制度,确保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享有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司法救济途径。
通过以上控制途径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刑事强制措施失范现象的发生,实现准确、规范适用刑事强制措施的目的,使刑事强制措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我国刑事拘留37天后是否会在个人案底中留下记录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刑事拘留只是一种强制措施,只有被判有罪才会产生犯罪记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刑事拘留的程序,包括拘留申请、执行拘留、通知家属以及拘留处理结束后的结果。
刑事诉讼中退侦后是否能办理取保候审的问题。在退回补充侦查期间,如果侦查期间强制措施到期且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公安机关可将强制措施变更为取保候审。补充侦查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最多两次。若证据不足,人民检察院可作出不起诉决定。
监狱在拒收罪犯时是否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监狱应当收押罪犯,但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罪犯可以考虑监外执行。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程序和监外执行的情形。
犯罪嫌疑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包括社会危害性审查、人身危险性审查以及诉讼可控性审查等三个方面。同时,还强调了检察环节羁押必要性审查中公诉部门的两个重点关注方面:新的证据变化和羁押公正性审查。摘要介绍了审查的具体内容和重点,以吸引读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