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强制措施的诉讼地位
时间:2025-01-16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程序的及时终结性”。英国有一句著名的法律格言:“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因此,刑事诉讼程序应当及时形成裁判结果,不应过于拖延。否则,就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如犯罪证据的流失;侵犯被追诉者及其家属的人权(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伤害);甚至产生不公正的裁判结果和冤假错案。刑事诉讼中关于各种强制措施的期限规定以及严禁超期羁押的精神无疑会对及时产生裁判结果起到积极作用。
程序中的平等原则
被追诉者的辩护权利
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者面临着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状态,其辩护能力与拥有强大国家强制力的司法机关的控诉能力无法相提并论。为了实现正义,刑事诉讼法赋予被追诉者一系列诉讼权利,以尽量缩小这种天然差距,使控辩双方能够受到同等对待。特别是在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被追诉者的防御能力可能急剧下降。如果不对司法机关在适用强制措施时加以制约,这种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追诉者在司法机关适用强制措施过程中享有一系列诉讼权利,这些诉讼权利不仅是司法机关应承担的法定义务,也是为了防止天平过分向司法机关倾斜而必须规定的制约因素。
程序中的合理原则
综合考虑的因素
强制措施并非适用于每一个案件的被追诉者,因此在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以及采取何种强制措施时,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犯罪行为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社会危害性;(2)被追诉者的人身危险程度;(3)被追诉者是否可能妨碍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4)司法机关对被追诉者犯罪行为的掌握程度;(5)被追诉者的悔罪表现;(6)被追诉者是否具有特殊身份,例如正在怀孕、哺乳婴儿的妇女、人大代表、外国人等;(7)被追诉者的个人情况等。司法机关在适用强制措施的过程中,需要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权衡判断,并做出理性选择。
程序中的人道主义原则
比例原则
程序的人道主义要求尊重控辩双方的人格尊严和意志自由,尤其是对于作为弱者的被追诉者,应该将其作为一个人来对待,按照人道的方式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他们。不能因为他们可能有罪,就采取偏见的态度,随意地以压制手段来迫使他们接受对他们不利的行为或后果。强制措施在适用过程中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首先,采取的强制措施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应与被追诉者的人身危险程度相适应。对于罪行较轻、社会危险性不大的情况,应采取较轻的强制措施而不是较重的强制措施;对于能够不采取强制措施也能够达到目的的情况,应尽量避免采取强制措施。其次,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随着诉讼的发展和案情的变化,有些严厉的强制措施已不再需要,应相应地变更为较缓和的强制措施。最后,对于超过法定羁押期限而不能结案的或者发现不应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应及时解除强制措施。对于错误适用强制措施的情况,应给予被追诉者适当的赔偿。此外,对于被羁押的被追诉者,监管场所应采取人道手段对他们进行管理、教育、监督,而不能对他们施以冷嘲、热讽和虐待。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侦查权和调查权的区别
监察机关的调查权与侦查权的区别。监察机关的调查权基于监察法,注重惩戒与教育结合,适用于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而侦查权基于刑事诉讼法,强调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监察机关的调查措施不能简单等同于执法和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调查权的行使主体是监察委员会,
-
犯罪嫌疑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
犯罪嫌疑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包括社会危害性审查、人身危险性审查以及诉讼可控性审查等三个方面。同时,还强调了检察环节羁押必要性审查中公诉部门的两个重点关注方面:新的证据变化和羁押公正性审查。摘要介绍了审查的具体内容和重点,以吸引读者的兴趣。
-
检察院执行逮捕一定判刑吗
检察院执行逮捕是否一定判刑的问题,指出逮捕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判刑。文章还涉及了刑事拘留期间能否办理取保候审以及刑法中的从轻减轻免除如何区分的问题。检察院执行逮捕后案件还需经过侦查、审查起诉等阶段,最终判决结果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
最新刑事拘留条件
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刑事拘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拘留对象是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且具有法定的紧急情形之一。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
-
刑事拘留的对象包括什么
-
刑事拘留有时间限制吗
-
间歇性精神病人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