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为了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强制犯罪嫌疑人到案的手段和方法。根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刑事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其中,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仅仅是限制而非剥夺人身自由的措施;拘传虽然可以视为剥夺人身自由,但时间相对较短;拘留和逮捕则伴随着相当长的羁押后果。
日本刑事诉讼中的逮捕分为三种:通常逮捕、现行犯逮捕和紧急逮捕。通常逮捕即为有证逮捕,是指检察官、检察事务官或司法警察职员根据法官预先签发的逮捕证进行的逮捕。紧急逮捕是通常逮捕的例外情况,但整体上也可以说是有证逮捕,它是指在某些紧急情况下,若来不及请求法官签发逮捕证,检察官、检察事务官或司法警察职员可以在告知理由后,将犯罪嫌疑人先行逮捕,然后再立即请求法官签发逮捕证。根据日本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紧急逮捕只有在“检察官、检察事务官或司法警察职员有充分理由足以怀疑被疑人已犯有相当于死刑、无期惩役或无期监禁以及最高刑期为3年以上的惩役或监禁之罪的场合”方能适用。
现行犯逮捕是对正在犯罪或刚实行完犯罪的人进行的逮捕。根据日本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任何人都可以没有逮捕证而逮捕现行犯。现行犯逮捕在日本刑事程序中包含了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拘留和扭送等内容,但也与之不同。与我国不同的是,现行犯逮捕不会导致羁押的后果。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现行犯逮捕的情形。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以下情形之一,可以先行拘留:(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与日本的现行犯逮捕规定相比,我国的规定与之异曲同工。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现行犯逮捕会导致羁押的后果。
中日两国的逮捕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日本的通常逮捕与我国的有证逮捕类似,都需要检察官、检察事务官或司法警察职员根据法官预先签发的逮捕证进行逮捕。而日本的紧急逮捕与我国的现行犯逮捕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在告知理由后先行逮捕,然后再请求法官签发逮捕证。
然而,中日两国的逮捕制度也存在一些差异。首先,日本的紧急逮捕只有在涉及重罪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而我国的现行犯逮捕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其次,与日本不同,我国的现行犯逮捕会导致羁押的后果。
与日本相比,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种类多、标准不一,并且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导致我国司法机关在实践中滥用强制措施、非法拘禁和超期羁押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鉴于中日两国刑事强制措施存在的差异和问题,本文拟对中日两国刑事强制措施的立法和实务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刑事强制制度尤其是羁押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思路和线索。
监察机关的调查权与侦查权的区别。监察机关的调查权基于监察法,注重惩戒与教育结合,适用于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而侦查权基于刑事诉讼法,强调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监察机关的调查措施不能简单等同于执法和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调查权的行使主体是监察委员会,
犯罪嫌疑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包括社会危害性审查、人身危险性审查以及诉讼可控性审查等三个方面。同时,还强调了检察环节羁押必要性审查中公诉部门的两个重点关注方面:新的证据变化和羁押公正性审查。摘要介绍了审查的具体内容和重点,以吸引读者的兴趣。
检察院执行逮捕是否一定判刑的问题,指出逮捕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判刑。文章还涉及了刑事拘留期间能否办理取保候审以及刑法中的从轻减轻免除如何区分的问题。检察院执行逮捕后案件还需经过侦查、审查起诉等阶段,最终判决结果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刑事拘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拘留对象是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且具有法定的紧急情形之一。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