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真实性是指一份证据本身形成过程是客观真实的,不是出具证据的一方有意伪造的,同时其中的内容是能客观反映待证事实的。真实性包括形式上的真实和实质上的真实两个方面,两者必须一致。如果一份证据虽然不是一方当事人伪造的,但其中的内容却不能客观反映待证事实,那么该证据就不具有真实性。
证据的合法性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证据必须符合证据的法定形式。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八种法定形式的证据,凡不符合这七种法定形式的都不具有合法性。其次,证据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要件。例如,单位所签合同必须盖有单位印章,单位证明必须具有单位印章和单位负责人签名,证人必须具有作证能力和证人资格等。最后,证据的来源也必须合法。这包括出具证据的主体是否适格,取证程序是否合法等。在庭审时,质证证据时应注意各种不同证据的不同要求。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联系。根据联系的紧密程度,证据可以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在庭审时,有些当事人可能会声称某份证据与本案没有关联性,但实际上应该说该证据与举证一方所要证明的待证事实之间没有关联性。每个案件都有需要证明的待证事实,而待证事实因案件而异,甚至因案件处于不同的诉讼阶段而不同。只有一方所举证据来证明不属于本案应证明的待证事实,才可以说该证据与本案没有关联性。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所处的特殊地位。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不承担举证责任,但仍需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某些证据协助查明案情。被害人的陈述作为独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车祸责任确定的流程。当事人可以报警由交通部门进行责任认定,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进行判断。责任认定需考虑事实清晰度、证据充分性、法律适用正确性、责任划分公正性和程序合法性。具体责任划分包括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以及特殊情况
刑事直接证据的定义、种类与特点。刑事直接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包括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书证、视听资料和物证等。其特点在于与案件证明关系直接,收集审查困难,易假失真。
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性及其表现。证据的法律性指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和法定程序获得的事实材料才具有证据资格,也称为证据的合法性。证据的法律性主要表现在证据种类的法定性、收集证据的主体和权限的明确性,以及收集、查证、质证和认证过程的规范性。法律的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