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违法犯罪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聋哑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如下:
聋哑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通常与其生理缺陷有关,有时甚至以此作为掩护手法。他们犯罪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财物,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而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由于社会对聋哑人违法犯罪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大多数人对他们持同情态度,使得他们更容易得逞。在财产方面,聋哑人一般不会像健全人那样采用占有、受贿等方式,他们通常会采取最直接、粗暴的偷盗、抢劫、抢夺手段。
聋哑人团伙犯罪频率高且作案速度快,作案时分工明确。一些聋哑人团伙在实施抢劫、抢夺时,手段凶残,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一些不法分子专门引诱、教唆、操纵聋哑人进行违法犯罪。聋哑人的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他们中的一些人只能描述自己和家庭的情况,还有一些人由于愚昧无知,根本无法提供自己和家庭的情况。特别是聋哑的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和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操纵、教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条的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聋哑人犯罪行为应当像健全人一样受到法律的严肃对待,但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或应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而是根据行为人的认知和控制能力以及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对于那些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危害后果特别严重的聋哑人犯罪行为,也可以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聋哑人并不属于无责任能力的人,他们没有失去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然而,由于他们在生理上存在缺陷,智力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相对健全人来说稍差一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客观事物的了解,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然而,如果他们以自己的生理缺陷为借口而无视法律,严重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样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刑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次数限制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没有次数限制,但每次讯问时间有限制,连续讯问不得超过12小时。对于复杂案件,最长讯问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且不得连续传唤讯问。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关于被抓的嫌疑人被发现无罪后的处理方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犯罪嫌疑人侦查期间拘押期限的规定。侦查期限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延长,包括一般、复杂和特殊情况的案件。在计算侦查期限时,需要考虑法定节假日、路途时间和邮寄等因素。同时,存在重新计算和不计入侦查期限的特殊情况。符合规定的选项包括公安机关在
刑事立案监督的意义在于加强和完善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职能,从而打击和惩罚犯罪,防止罪犯逃避法律制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
补充立案刑事诉讼是指在已经立案侦查的案件中,发现新的共同犯罪嫌疑人时,将其列为同案的犯罪嫌疑人并进行侦查。一般情况下,只要新发现的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应当对其进行补充立案,并与原案一同侦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