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中止是民事诉讼中一种暂时停止执行的措施,与执行终结不同。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执行中止的情形包括:
如果申请人要求延期执行,法院应当裁定执行中止。
如果案外人对执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法院应当裁定执行中止。
如果一方当事人是公民且已经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法院应当裁定执行中止。
如果一方当事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且已经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法院应当裁定执行中止。
如果法院认为存在其他应当终止执行的情形,法院应当裁定执行中止。
执行中止作为执行过程的一种中断措施,具有以下功能和意义:
执行中止保护了申请人的执行时效,同时也保护了被申请人的基本权利。
当债务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时,在已经启动或即将启动的执行程序中,执行机构发给债权人债权凭证的同时终结执行程序,以防止国家权力资源的浪费。
执行程序因执行机构发给执行凭证而终结,民事执行的时效也因此中断并重新开始计算。
债权凭证具有以下功能,但从法理上讲,这些功能是不能实现的:
债权凭证可以作为证明债权存在的工具。
债务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时,执行机构发给债权人债权凭证并终结执行程序。
执行程序因执行机构发给执行凭证而终结,民事执行的时效也因此中断并重新开始计算。
然而,从法理上讲,债权凭证无法实现以上功能。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
界定他为一种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不利于债权人自由转让债权。现在各地法院逐渐以债权凭证代替执行中止,案件大量终结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