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凭证的实施可以通过裁定终结执行,从而减少法院积案的问题,进而减轻法院的社会压力。
债权凭证的实施可以使债权人承担风险,实现责任的回归。债权凭证将案件交还给债权人,债权人需要自行追讨债权,承担可能的风险和损失。
债权凭证的实施可以避免债务人逃避执行,迫使债务人尽早主动履行债务。债权凭证的存在会对债务人产生压力,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避免逃避执行。
当事人依债权凭证申请执行时,无需办理立案手续,简化了程序,方便当事人操作和申请执行。
首先,执行积案的多少并不是衡量法院和法官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案件实际全额执行的多少除了与法院的努力程度有关,更关键的是受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制约。一个社会经济基础良好的地区,案件相对较少,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结案率必然较高;相反,结案率必然较低。其次,债权凭证并没有改变法院实际的执行案件数量。无论是发放债权凭证还是中止执行裁定,在客观上实际全额与部分执结的案件数量是相对固定的。法院内部的统计方法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法院将发放债权凭证的案件视为未结案,结果与执行中止一致;反之,如果将中止执行案件视为结案,则执行中止与发放债权凭证的结果一致。因此,债权凭证和执行中止都没有改变执行的客观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法院自认为执行案件数量大大降低,但社会压力依然存在的原因。
债权凭证可以使责任回归当事人,再次立案时无需办理立案手续,方便当事人操作。这两项功能的意义不能否认,但问题是采用这样一种实体弊端繁多、总体程序复杂又缺乏理性的制度,无异于舍本求末,既不经济也不公正。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地评价这种制度。
关于债权凭证可以避免债务人逃避执行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法院发放债权凭证后,案件已被法院推回给当事人,法院已不再承担执行职责。一方面,法院在权利人再次申请执行前,对当事人权利的实现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即使法院发现被执行人已有财产,也无权主动再予执行,因为原判决已经终结执行。债权人的依据是债权凭证,对于债权凭证,法律也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也就是说,债权凭证的结果不仅不能避免债务人逃避债务,相反,债权凭证常常使被执行人逍遥法外。等债权人再次申请执行时,执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权利义务在多种情形下终止的情形。包括债务履行完毕、合同解除、债务相互抵销、债务人提存标的物、债权人免除债务等。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遵守诚信原则,履行通知、协助和保密等义务,不影响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虚假出资的法律定义和行为特征。虚假出资是公司与股东间的一种违法行为,涉及未实际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所有权,骗取公司登记。单位虚假出资指单位股东未支付对价取得股权。虚假出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若造成公司或债权人损失则犯罪成立。虚假出资的认定包括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