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实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第287条规定,公诉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后,应当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公诉人接案后,应认真审阅案卷材料,全面熟悉案情,掌握本案的基本事实和基本证据。阅卷应认真细致,严谨扎实,不放过每个细节。只有对案件认真进行审查,才能深入了解案情,吃透案件。要善于在阅卷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公诉人应深入研究与本案有关的法律政策问题,充实审判中有可能涉及的专业知识。
公诉人应拟定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和宣读、出示证据的计划,并制定质证方案。
公诉人应列好答辩提纲,准备辩论意见。
在这阶段中,公诉人要做好以下几点:
公诉人应认真做好阅卷笔录,详细摘录案情。
公诉人应发现疑点,找出疑点,并予以突破。
公诉人应拟好讯问犯罪嫌疑人提纲。
公诉人应及时提审犯罪嫌疑人,耐心倾听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提审犯罪嫌疑人可以有针对性地发问,也可采用不同的讯问方法,灵活掌握,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或辩解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对证据的全面审查是为了案件的顺利诉讼服务,审查证据的目的是为了查明案件的证据是否合乎起诉的标准,审查证据要审查其是否符合“三性”要求,即证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关联性。补充完善证据是针对具体案件而言。犯罪事实必须依靠证据证明,在认真复核证据的基础上,对不完善的证据应做好固定、补充完善证据的工作。
公诉人在全面了解掌握案情的基础上,对于符合起诉案件的案件,应及时向法院提起公诉。在此阶段,必须精心制作起诉书和公诉意见书。起诉书必须经得起庭审的检验,叙事清楚、扼要,叙述犯罪事实时要以犯罪构成为主线,定性准确,引用法律无误。对于从重、从轻或者减轻、免除处罚的情节必须准确引用法律。制作公诉意见也应符合规范和严谨的要求,对合议庭、对案件的定罪量刑都起着较大的影响。公诉意见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揭露犯罪、证实犯罪,运用证据对犯罪构成进行详细的论证,另一方面是为了揭示犯罪的根源,对旁听的群众进行法律、法制宣传,达到预防犯罪、减少犯罪和弘扬社会正气,实现社会正义的目的。
为了提高公诉人在庭上的执法水平和应变能力,关键要搞好庭前预测,增强庭上抗辩能力。庭前准确预测被告人、辩护人的辩护观点,对辩护的问题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对公诉人能否成功出庭支持公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诉人的庭前预测应做到“知己知彼”,即吃透案件,熟悉案情,对案件的事实、情节、证据应了如指掌,对涉及案件的有关法律、法规应烂熟于心。而“知彼”则是要预测被告人、辩护人的辩护观和辩护意向,分析被告人在庭上会出现怎样的心态,分析其是否会出现翻供和狡辩等情况,更要预测辩护人是否会向法庭出示、提交新的证据或会从哪个角度、哪些方面提出问题,了解辩方申请要求哪些证人出庭作证,进一步了解证人情况等等。然后,针对一些问题灵活制定应变对策,做好论证、反驳、答辩的准备工作。
中国刑事公诉权所面临的监督问题及其成因。在监督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过程中,公诉权被视为较为弱小。文章分析了公诉权在监督中的困境,包括侦查程序垄断、审判权独立性的压力、公诉监督缺乏有效的制约形式以及检察机关内部存在的问题等。因此,当前需要加强公诉权的独
关于网络诈骗罪辩护词的撰写要点。首先指出被告人诈骗金额较低并建议从轻或减轻处罚;其次,阐述被告人诈骗行为对社会危害性较小,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再者,强调被告人具备良好的认罪态度且是初犯,请求从轻处罚。最后,由辩护人署名。
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定义和特殊性。对比了刑事自诉案件与刑事公诉案件的区别,详细阐述了刑事公诉案件的流程,包括立案、侦查、拘留、逮捕、审查起诉等阶段。同时,文章还强调了刑事诉讼案件的时效对于确保诉讼的公正性和及时性中的重要
刑事诉讼中指定辩护人的条件和情形。被告人若无委托辩护人并符合特定条件,法院需为其指定辩护人。指定辩护与委托辩护相比有适用范围窄、适用阶段晚、辩护人范围较窄等不足。委托辩护则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维护权益,依法委托他人协助辩护,其适用范围更广、介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