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公诉案件时,有两种形式可以进行宣判,分别是当庭宣判和定期宣判。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案件后的二个月内宣判,最迟不得超过三个月。
当庭宣判是指在庭审过程中,法院当场宣布判决结果。根据法律规定,当庭宣判的判决书应当在五日内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此外,判决书还应当同时送达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
定期宣判是指在庭审结束后,法院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宣判。根据法律规定,定期宣判的判决书应当在宣告判决后立即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宣告判决必须公开进行。当庭宣告判决的判决书应当在五日内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判决书应当在宣告判决后立即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此外,判决书还应当同时送达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公诉案件后的二个月内应当宣判,最迟不得超过三个月。但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的案件,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如果因特殊情况需要进一步延长,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对于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审理期限应当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而对于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后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将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一审裁判的终审地位及一审终审案件的再审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裁判被视为终审裁判,其他级别法院在适用法律规定允许的情况下也有权进行一审终审。对于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当事人对生效判决、裁定认为存在错误时,可分别申请再审或申诉,但不会停止原判决、
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程序采用一审终审制的原因。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特别救济措施,基于其特殊性,实行一审终审制能够保证裁判的稳定性、实现程序经济并保障程序的公正价值。同时,再审程序作为特别救济程序,在具备法定条件时才能启动,人民法院对再审案件进行审慎处理
如何申请检察院启动刑事抗诉程序。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请求。检察院在收到请求后五日内应作出决定并答复。同时,上诉和抗诉的期限分别为十日和五日,从接到判决书或裁定书的第二日算起。
基层人民法院的组成、职能及管辖范围。基层人民法院由院长、副院长和若干审判员组成,并设立不同庭室。其主要负责审理刑事和民事的第一审案件,以及处理不需开庭的纠纷,并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裁定和判决是法院作出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事务处理决定。法院院长等领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