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轻微的毁坏他人名誉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即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然而,情节严重的毁坏他人名誉可能构成诽谤罪,从而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1、诽谤罪的客体要件
诽谤罪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该罪行的对象必须是自然人。
2、诽谤罪的客观要件
诽谤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以贬损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为目的,且情节严重。
(1) 行为人必须捏造事实,即诽谤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内容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也不构成诽谤罪。
(2) 行为人必须散布捏造事实,即在社会上公开传播。散布方式主要有言语散布和文字散布,如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所谓"足以贬损"指的是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或者已经实际损害了被害人的人格和名誉。如果散布的虚假事实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或者对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没有任何损害,那么就不构成诽谤罪。
(3) 诽谤行为必须针对特定的人进行,但不一定需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内容上能够确定被害人的身份,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和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定罪。
(4)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诽谤罪。情节严重主要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和名誉严重损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诽谤他人导致其精神失常或自杀等情况。
3、诽谤罪的主体要件
诽谤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诽谤罪。
4、诽谤罪的主观要件
诽谤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并且希望这种损害结果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真实并加以散布,或者散布某种虚假事实但无意损害他人名誉,那么就不构成诽谤罪。
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并的问题,指出这种实践违反了法律程序,易导致错杀和地方保护主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并设立独立的死刑复核庭,由最高人民法院垂直领导。这样可以确保死刑在全国范围内正确适用,统一死刑适用标准
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作为刑罚执行活动的一部分,社区矫正具有惩罚功能。工作对象主要是特定罪犯,包括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等。工作定位是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核心在于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社区矫正工作者提供特别帮助和服务,根据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
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性及其作用。该程序有助于保证死刑适用的正确性,控制死刑的适用以实现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同时也是严格死刑规格、统一执法尺度的关键程序。对于保障公民权益、防止错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审理流程。实践中采取“刑民并审”原则,遵循“先刑后民”的顺序进行审理。涉及敏感类案件如人身伤害,法院会先行组织调解。审理期限通常为两到三个月。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法官主持调解过程并制作调解笔录,双方签署后调解书生效。如违约,可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