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判公诉案件时,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包括确定参与合议庭的人员和审判长的任命。
合议庭的成员由审判员或者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必须是单数。根据审级不同,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在3人至7人之间。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时,合议庭应由3人组成,也可以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但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1人独任审判。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时,合议庭应由3人至7人组成。人民法院审判上诉和抗诉案件时,合议庭应由3人至5人组成。
审判长一般由合议庭组成人员中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强审判工作能力的审判员担任。如果院长或庭长参加合议庭,应由他们担任审判长。
人民检察院应在开庭前最迟10日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
如果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在决定开庭前应当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如果被告人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未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可以为其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提供辩护。如果被告人是聋哑盲人、未满18周岁的人或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而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人民法院应在开庭前5日通知被告人和辩护人提供出庭作证的证人,明确证人的身份、住址和通讯方式。还应通知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案件开庭的时间和地点。人民法院还应将鉴定人名单、不出庭作证的证人和鉴定人名单以及准备当庭宣读和出示的证据复印件和照片提供给相关人员。
人民法院应在开庭前3日将传票送达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的送达对于确保这些人员能够准时出庭,保证法庭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多数情况下是公开审判的,但根据法律规定有些案件是不公开审判的。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在开庭前3日以公告的形式提前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以便与案件有关的人和其他公民及时了解案件的审理情况,以备旁听。公告应加盖人民法院公章,并保留至开庭审判时。
上述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应由书记员以文字形式写入笔录,并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后附在案卷中保存。
道路交通事故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典型案例及相关法律依据。包括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北京奥拓车撞死行人案、南京雨花台区法院案例以及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审判的一起交通事故索赔案。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精神损害赔偿应依法进行,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重新收回死刑复核权的背景和原因。历史上,死刑复核权曾下放给地方,随着国家法制的发展和完善,最高法院重新收回这一权力。这一变革提升了刑事审判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对国家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
刑事速裁程序的相关内容。该程序主要针对事实清楚、被告人认罪认罚、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轻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简化了庭前讯问和开庭通知等环节,审理期限通常为受理后十日内审结。其适用条件包括案件级别、可能判处的刑罚、案情清晰度以及被告人的意愿等。速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