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死刑复核程序
时间:2024-09-30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一、引言:“枪下留人”案引发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关注
“枪下留人”案:死刑复核程序的重大问题
一、案件背景
2002年4月29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董-伟因故意杀人罪被终审判处死刑。然而,在执行死刑前仅剩4分钟时,延安市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电话通知,要求暂缓执行并进行复核。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了复核,认为事实清楚,维持了原判。董-伟最终于130天后被执行死刑。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历史回顾
死刑因其严酷性和不可逆转性而受到严格限制和控制。我国坚持不废除死刑,但要从严控制死刑的适用,并采取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政策。为了限制死刑的适用,我国在程序法上制定了死刑复核程序。死刑复核程序是对死刑案件的二审终审进行例外处理,除了经过第一审和第二审程序外,还必须进行死刑复核。死刑复核程序包括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核准。我国1979年和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死缓核准权归属高级人民法院。虽然在实践中对死缓的使用也要严格控制,但死缓和死刑立即执行是有区别的。由于死缓具有缓期执行的余地,不具有死刑立即执行的严酷性和不可挽回性,因此将死缓核准权赋予高级人民法院是合理和可行的。这样做有利于减轻最高法院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处理这类案件,并更好地发挥高级人民法院的作用。关于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权归属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几次变化。1954年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核准。而在1956年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对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权进行了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独自核准,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不再具有核准权。
三、对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枪下留人”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的关注超越了案件本身,开始关注我国司法体制中的漏洞。董-伟一案反映出了死刑复核程序中的重大问题,即死刑复核程序的虚置化和形式化。然而,陕西高级人民法院在最高法院的指令下进行的再次复核程序和结果同样令人失望:不开庭审判,控辩双方无权介入,终审程序备受指责。这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程序设置引发了对实体结果的质疑,对生命和法制的信任遭受了草率对待。虽然现在董-伟一案已经定谳,死刑已经执行,但对该案的探讨对于人们,尤其是法律人士的思考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性与意义
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性与意义,该程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适用死刑的严肃与谨慎态度。该程序旨在保证办案质量、正确适用死刑、防止错杀,并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长治久安。中国的刑事诉讼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特殊程序,死刑复核程序是特殊程序之一,具有独特的审判对象和核准权
-
刑事复核维持原判后的程序
死刑案件在三级终审制度下的复核程序。当二审判决为死刑且未立即生效时,需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核准。维持原判后,如被告人继续上诉或检察院抗诉,二审法院会依法处理。大部分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会核准原判,执行死刑。
-
哪些死刑复核情形可以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监督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监督的情形包括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依法应当发回重新审判或者改判的等。第六百零四条 省级人民检察院对于进入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的案件,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监督:。死
-
我国死刑复核现状的反思
一方面将死刑对象严格限制为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排除适用死刑、严格限制适用死刑的罪种和执行制度,另一方面创造性地设置死缓制度,赋予“死刑不死”的新涵义,并在审判程序上设置特殊的死刑复核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
死刑复核程序有什么特点
-
报送死刑复核需要哪些材料
-
哪个法院进行死刑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