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审判长核实被告人信息,并确认是否到庭。
2. 宣布案件来源,告知当事人起诉人和被告人的身份。
3. 公布合议庭成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并告知当事人可以申请回避。
4. 告知被告人享有的权利,包括申请回避、辩护、提交证据、申请新证人出庭、申请调取新证据、申请重新鉴定和勘验,以及最后陈述的权利。
5. 询问被告人是否申请回避,符合法定条件则休庭并报请上级决定,否则驳回申请。
6. 宣布本案公开或不公开审理,并说明理由。
7. 宣布法庭纪律。
1. 宣读起诉书和附带民事诉讼起诉书。
2. 分别讯问被告人,先由被告人陈述对起诉书的意见,然后由公诉人、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辩护人依次交叉讯问。
3. 询问证人和鉴定人,要求其如实提供证言,并告知其作伪证或隐匿罪证的法律责任。
4. 出示证据,公诉人和辩护人应向法庭出示物证,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进行宣读。
5. 申请新证,审判长询问被告人是否有新的证据要求出示,并根据申请决定是否同意。
6. 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公诉人和辩护人可以申请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法庭根据申请决定是否同意。
1. 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结束,进入法庭辩论。
2. 公诉人发表公诉词。
3. 被害人发表控诉意见。
4. 被告人陈述和辩解。
5. 辩护人发表辩护词。
6. 进行互相辩论。
7. 如发现可能影响判决的新事实,宣布停止辩论并重新进行法庭调查。
8. 刑事部分辩论结束后,对民事部分进行辩论。
9. 被告人进行最后陈述。
审判长询问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如双方都同意则进行调解,否则不予调解。
1. 审判长宣布休庭。
2. 控辩双方向法庭移交证据。
3. 当事人核对笔录并签字。
4. 合议庭成员对双方意见进行评议,评议过程保密。
5. 如合议庭成员有重大分歧或不同意合议庭意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6. 制作判决书。
7. 继续开庭,宣读判决书。
各级法院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的管辖权。基层法院审理普通刑事案件,中级法院负责重大刑事案件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高级法院覆盖全省范围内的重大刑事案件,而最高法院则负责全国范围。此外,上级法院在必要时可审理下级法院管辖的案件,且案件通常由犯罪地法
公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的和解程序。当事人有权进行和解并签订协议书。自诉案件包括被害人报案、提供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等。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但某些案件不适用调解程序。审理期限根据被告人是否羁押有所不同,未羁押的应在六个月内宣判。
检察院移送法院开庭审理的时间规定,包括一般刑事案件的移送期限、法院开庭审理期限以及《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检察院应在一个月内将案件移送至法院,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可延长半个月;法院应在两个月内开庭审理案件,特殊情况下可延长。文章还涉及人民检察院决定
刑事一审案件的审理期限。文章介绍了收案立案审查的七日,一审法院的正常审理期限通常为两个月至迟不超过三个月,特殊情况例外。同时,还提到了不计入审理期限的期间和重新计算审理期限的延期审理情况。文章指出,根据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一审刑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