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司法人员自行回避时,可以口头或书面提出,并陈述理由。口头提出的申请应当书面记录。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公安司法人员回避时,应当书面或口头向公安司法机关提出,并说明理由或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无论是自行回避还是申请回避,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一般应暂停参与本案的诉讼活动。但是,对侦查人员的回避在作出决定以前或复议期间,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工作,以免影响及时收集犯罪证据和查明案件事实。
回避的审查与决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关于出庭检察人员的回避,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31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法庭上对出庭的检察人员提出回避申请时,人民法院应当休庭,并通知人民检察院,由该院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
根据公安部《规定》第37条,被决定回避的公安机关负责人、侦查人员、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之前所进行的诉讼活动是否有效,由作出决定的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第31条,被决定回避的检察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之前所取得的证据和进行的诉讼行为是否有效,由检察委员会或检察长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
申请回避决定不服的救济途径,包括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可当庭复议一次,以及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在庭审恢复前也可申请复议。但不符合法定情形的回避申请会被当庭驳回,不得再复议。相关法律依据主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其中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行回避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情形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指令回避则是在公安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且当事人未申请其回避时,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辩护人的回避适用范围及程序。规定中明确适用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但不包括辩护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相关人员回避。同时,对于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其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辩护人在诉
刑事诉讼中回避的理由。包括律师本人或其近亲属是本案的当事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曾经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以及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请客送礼或违反规定会见等情况时,应当回避。文章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