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有权申请回避的人员包括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
回避申请可以在诉讼程序开始后的任何阶段提出。在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有义务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1、法院院长:负责决定审判人员以及审判阶段的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员的回避。需要注意的是,与民事诉讼不同的是,在民事诉讼中,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2、检察院检察长:负责决定检察人员和审查起诉阶段的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
3、公安机关负责人:负责决定侦查人员和侦查阶段的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
4、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决定本院院长的回避。
5、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负责决定本院检察长和同级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
6、对申请回避的特定要求:申请回避应当明确提出理由。如果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而没有提出任何理由,或者所提理由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情形,法庭将当庭驳回申请,不得申请复议。此外,对于回避理由中的第5种情形申请回避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果无法提供,法庭也可以当庭驳回。回避申请可以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
回避要求提出后的法律后果:
1、有关的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应当暂时停止执行职务,等候审查决定。
2、侦查人员继续执行职务。
因符合情形之一而回避的检察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以前所取得的证据和进行的诉讼行为是否有效,由检察委员会或者检察长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
一审违反回避规定,发回重审。
1、对于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程序继续进行。
2、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其中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行回避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情形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指令回避则是在公安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且当事人未申请其回避时,有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鉴定人在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密切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本案证人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关系等四种情况下应回避。回避决定由不同级别的负责人作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
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多项权利,包括辩护权、控告权、委托辩护人或申请法律援助的权利、申请回避的权利、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权利以及拒绝原辩护人的权利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家事调查人员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是有权申请家事调查人员回避的,家事调查人员也可以自行回避。与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调查的。家事调查员的回避由人民法院决定。在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