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的第一种情形即“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近亲属”实际上也属于一种利害关系。在界定“利害关系”时,应该包含物质利益与精神关联性。因此,在列举利害关系时,可以参考国外立法中的债务关系、监护人关系、恋人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并通过兜底条款涵盖未列举的事项。特别是上下级关系在当前我国司法行政氛围较浓厚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解决法院整体回避在法律上的缺乏依据的问题。申请单个法官回避和申请全体法官回避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不同。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刑事管辖制度更能实现诉讼经济的效果。
回避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而设立的。在界定“其他关系”时,只需要存在“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判”即有“偏袒之虞”即可。因此,《刑事诉讼法》第29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以及《若干规定》列举的申请回避的五项情形,也可统一归入“其他关系”之中。
关于设定“无因回避”的思考。无因回避是相对于现行的有因回避而言。实际上,只要申请回避都应该有原因,即当事人对司法工作人员存在不信任的心理倾向。例如,法官的言行让当事人感觉有偏颇,从而对审理过程持怀疑态度。主张设立无因回避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我国目前关于回避理由的设定过于宽泛,且举证责任归于当事人。当事人难以举证单方面接触、请客送礼等“其他关系”,尤其是在内心存在不信任感的情况下,却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法官的偏袒。因此,无因回避的设立可以简化程序。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果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回避申请,被申请回避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参与
中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法律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特定情况下应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回避情形包括与案件当事人存在亲属、利益关系等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情况。另外,相关人员不得接受请客送礼或违规会见,否则将依法追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其中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行回避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情形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指令回避则是在公安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且当事人未申请其回避时,有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鉴定人在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密切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本案证人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关系等四种情况下应回避。回避决定由不同级别的负责人作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