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 > 刑事诉讼的回避制度是什么

刑事诉讼的回避制度是什么

时间:2024-05-04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196
刑事诉讼的回避制度是什么

刑事诉讼法对回避的规定及其理解

第二十九条:回避的情形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应当自行回避,或者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的情形包括:(一) 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二) 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三)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四) 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第三十条:不得接受请客送礼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也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违反上述规定的人员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第三十一条:回避的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对于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对于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在作出对侦查人员回避的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对于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第三十二条:适用范围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关于回避的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依照相关规定要求回避,并申请复议。

回避的理解

回避的第一种情形即“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近亲属”实际上也属于一种利害关系。在界定“利害关系”时,应该包含物质利益与精神关联性。因此,在列举利害关系时,可以参考国外立法中的债务关系、监护人关系、恋人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并通过兜底条款涵盖未列举的事项。特别是上下级关系在当前我国司法行政氛围较浓厚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解决法院整体回避在法律上的缺乏依据的问题。申请单个法官回避和申请全体法官回避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不同。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刑事管辖制度更能实现诉讼经济的效果。

回避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而设立的。在界定“其他关系”时,只需要存在“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判”即有“偏袒之虞”即可。因此,《刑事诉讼法》第29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以及《若干规定》列举的申请回避的五项情形,也可统一归入“其他关系”之中。

关于设定“无因回避”的思考。无因回避是相对于现行的有因回避而言。实际上,只要申请回避都应该有原因,即当事人对司法工作人员存在不信任的心理倾向。例如,法官的言行让当事人感觉有偏颇,从而对审理过程持怀疑态度。主张设立无因回避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我国目前关于回避理由的设定过于宽泛,且举证责任归于当事人。当事人难以举证单方面接触、请客送礼等“其他关系”,尤其是在内心存在不信任感的情况下,却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法官的偏袒。因此,无因回避的设立可以简化程序。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回避申请的提出及处理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果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回避申请,被申请回避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参与

  • 申请回避的方式

    中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法律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特定情况下应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回避情形包括与案件当事人存在亲属、利益关系等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情况。另外,相关人员不得接受请客送礼或违规会见,否则将依法追

  • 回避的种类及其含义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其中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行回避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情形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指令回避则是在公安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且当事人未申请其回避时,有

  •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鉴定人在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密切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本案证人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关系等四种情况下应回避。回避决定由不同级别的负责人作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

  • 勘验人员的回避义务
  •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
  • 完善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几点建议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