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 > 完善刑事诉讼回避制度

完善刑事诉讼回避制度

时间:2023-10-03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245

回避的利害关系

回避的第一种情形即“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近亲属”实际上也涉及一种利害关系。在考虑利害关系时,我们应该包含物质利益和精神关联性。因此,在列举利害关系时,可以参考国外立法,将债务关系、监护人关系、恋人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列入其中,并通过兜底条款以涵盖未列举的事项。特别是上下级关系在当前我国司法行政氛围较浓厚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可以解决法院整体回避缺乏依据的问题。申请单个法官回避和申请全体法官回避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刑事管辖制度更能实现诉讼经济。

界定“其他关系”

回避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而设立的,当界定“其他关系”时,只要存在“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判”的情况,即存在“偏袒之虞”,就可以将其纳入“其他关系”范畴。因此,《刑事诉讼法》第30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以及《若干规定》列举的申请回避的五项情形,也可以统一归入“其他关系”。

关于设定“无因回避”

无因回避是相对于现行的有因回避而言的。实际上,只要存在申请回避的理由,即当事人对司法工作人员存在不信任的心理倾向,例如法官的言行让当事人感觉有偏颇,从而对审理过程持怀疑态度。主张设立无因回避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我国目前关于回避理由的设定过于宽泛,而且举证责任由当事人承担,当事人很难举证单方面接触、请客送礼等“其他关系”,特别是当事人内心产生不信任感,却无法提供确凿材料证明法官的偏袒。因此,无因回避的设立可以简化回避程序。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回避申请的提出及处理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果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回避申请,被申请回避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参与

  • 申请回避的方式

    中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法律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特定情况下应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回避情形包括与案件当事人存在亲属、利益关系等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情况。另外,相关人员不得接受请客送礼或违规会见,否则将依法追

  • 回避的种类及其含义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其中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行回避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情形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指令回避则是在公安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且当事人未申请其回避时,有

  •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鉴定人在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密切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本案证人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关系等四种情况下应回避。回避决定由不同级别的负责人作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

  • 勘验人员的回避义务
  •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
  • 完善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几点建议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