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 > 完善刑事诉讼回避制度

完善刑事诉讼回避制度

时间:2023-10-03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245

回避的利害关系

回避的第一种情形即“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近亲属”实际上也涉及一种利害关系。在考虑利害关系时,我们应该包含物质利益和精神关联性。因此,在列举利害关系时,可以参考国外立法,将债务关系、监护人关系、恋人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列入其中,并通过兜底条款以涵盖未列举的事项。特别是上下级关系在当前我国司法行政氛围较浓厚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可以解决法院整体回避缺乏依据的问题。申请单个法官回避和申请全体法官回避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刑事管辖制度更能实现诉讼经济。

界定“其他关系”

回避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而设立的,当界定“其他关系”时,只要存在“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判”的情况,即存在“偏袒之虞”,就可以将其纳入“其他关系”范畴。因此,《刑事诉讼法》第30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以及《若干规定》列举的申请回避的五项情形,也可以统一归入“其他关系”。

关于设定“无因回避”

无因回避是相对于现行的有因回避而言的。实际上,只要存在申请回避的理由,即当事人对司法工作人员存在不信任的心理倾向,例如法官的言行让当事人感觉有偏颇,从而对审理过程持怀疑态度。主张设立无因回避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我国目前关于回避理由的设定过于宽泛,而且举证责任由当事人承担,当事人很难举证单方面接触、请客送礼等“其他关系”,特别是当事人内心产生不信任感,却无法提供确凿材料证明法官的偏袒。因此,无因回避的设立可以简化回避程序。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中回避的处理办法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 回避的种类及其划分

    诉讼过程中的回避种类及其划分。回避主要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公安司法人员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指令回避是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作出的决定。此外

  •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在案件审理或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需要写明被申请人的诉讼地位和姓名以及回避理由。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回避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如对此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

  • 申请回避的决定书

    关于刑事诉讼中回避申请的处理决定书。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后,法院依据相关法律审查并作出决定,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审查结果和最终决定。如申请人不服,可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复议。

  • 行政程序结束后当事人不得提出回避申请
  • 为何我国要建立刑罚执行中的回避制度
  • 如何建立执行刑事诉讼回避制度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