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 > 回避制度与司法公正

回避制度与司法公正

时间:2023-11-17 浏览:1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251

司法公正与回避制度

公正与透明的程序法

"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都能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这是程序法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程序工具主义还是程序本位主义,公正和透明是程序法必须具备的品质。

程序法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在我国大陆的司法实践中,程序法的价值始终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实际操作上的不规范,使得在具体的实施时,程序法的首要价值--公正大打折扣。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民事和刑事诉讼活动中,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定回避与否,是最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之一。

回避制度的定义与目的

根据大陆的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回避是指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在刑事诉讼法中还包括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因与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对该案件进行的诉讼活动的一项制度。回避制度的建立旨在确保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公正处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受到公正的对待。

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

然而,事实上,回避制度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

知悉权的缺席

《刑事诉讼法》第154条规定了开庭时应宣布的内容,包括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民事诉讼法》第123条第二款也规定了类似的内容。表面上看,这些规定似乎赋予了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充分的诉权,包括申请司法工作人员回避的权利。然而,事实上,这项权利在很多情况下只能落为一纸空文。首先,无法保证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知道回避人员范围内是否出现适用回避的法定情形的人员。虽然法官在开庭审理阶段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提出申请回避的权利,并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但当事人仅仅知道姓名而无法获悉以上人员的真实资料,是否存在着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形,不得而知。其次,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没有被赋予获取可能被申请回避的人员的真实材料的请求权,而只是被动地等待法院单方面的提供所谓“名单”。这种限制设下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使得当事人无法有效行使回避权。最后,如果审判长本身是法定的回避对象,那么,能够确保他在履行告知义务时做到公正吗?

结论

回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当事人的知悉权不足。为了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需要对回避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以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公正对待。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中回避的处理办法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 回避的种类及其划分

    诉讼过程中的回避种类及其划分。回避主要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公安司法人员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指令回避是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作出的决定。此外

  • 是否应建立“无因回避”制度

    是否应建立“无因回避”制度的问题。无因回避指申请回避时无需提出理由,如法国实行的无因回避制度。我国现行回避制度存在缺陷,如回避理由狭窄和举证责任分配不利于回避落实。无因回避能有效阻断熟人社会对司法的消极影响,弥补有因回避的不足,在我国引入该制度具有必

  •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在案件审理或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需要写明被申请人的诉讼地位和姓名以及回避理由。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回避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如对此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

  • 申请回避的决定书
  • 行政程序结束后当事人不得提出回避申请
  • 刑事诉讼中回避制度的适用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