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制度与司法公正
时间:2023-11-17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司法公正与回避制度
公正与透明的程序法
"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都能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这是程序法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程序工具主义还是程序本位主义,公正和透明是程序法必须具备的品质。
程序法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在我国大陆的司法实践中,程序法的价值始终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实际操作上的不规范,使得在具体的实施时,程序法的首要价值--公正大打折扣。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民事和刑事诉讼活动中,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定回避与否,是最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之一。
回避制度的定义与目的
根据大陆的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回避是指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在刑事诉讼法中还包括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因与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对该案件进行的诉讼活动的一项制度。回避制度的建立旨在确保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公正处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受到公正的对待。
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
然而,事实上,回避制度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
知悉权的缺席
《刑事诉讼法》第154条规定了开庭时应宣布的内容,包括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民事诉讼法》第123条第二款也规定了类似的内容。表面上看,这些规定似乎赋予了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充分的诉权,包括申请司法工作人员回避的权利。然而,事实上,这项权利在很多情况下只能落为一纸空文。首先,无法保证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知道回避人员范围内是否出现适用回避的法定情形的人员。虽然法官在开庭审理阶段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提出申请回避的权利,并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但当事人仅仅知道姓名而无法获悉以上人员的真实资料,是否存在着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形,不得而知。其次,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没有被赋予获取可能被申请回避的人员的真实材料的请求权,而只是被动地等待法院单方面的提供所谓“名单”。这种限制设下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使得当事人无法有效行使回避权。最后,如果审判长本身是法定的回避对象,那么,能够确保他在履行告知义务时做到公正吗?
结论
回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当事人的知悉权不足。为了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需要对回避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以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公正对待。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回避制度在各诉讼阶段的适用
回避制度在诉讼各阶段的应用,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当事人有权在各个阶段申请回避,申请对象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回避的审查与决定由不同负责人进行,如院长、检察长等。当事人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可复议一次,但某些司法解释对此有所限制,
-
回避申请的提出及处理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果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回避申请,被申请回避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参与
-
回避制度的重要性及其法律价值
回避制度在法律公正中的重要性及其法律价值。程序公正是解决权益冲突时的首选法律价值,回避制度是确保程序公正的关键。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中的回避制度能防止程序操纵者与结果之间存在利害关系,确保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回避制度对维持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树立
-
刑事诉讼中回避制度的适用
回避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与办理该案的一项诉讼制度。刑事回避制度适用人员: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第31条和最高两院解释,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参与侦查、起
-
回避有什么意义
-
我国设立回避制度有什么意义
-
法院庭长与案件有关怎么申请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