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执行中回避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用于确保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在同一案件中存在法定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时,不得参与该案件的诉讼活动。回避制度在刑事案件的执行阶段是否适用,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有学者认为,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诉讼已经结束,执行只是将法院判决付诸实现,因此回避制度不适用于执行阶段。
回避的适用范围指的是哪些人需要回避。刑罚执行阶段的回避与执行前阶段的回避不同。由于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行为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参与人数较少,只要符合法定的回避情形,相关公安司法人员就不得参与该案的处理。在刑罚执行中,罪犯的活动范围较小,刑罚执行的场所较大,因此回避的对象不仅包括刑罚执行人员(如监狱警察)及其辅助人员(如技术工人),还应包括作为刑罚执行对象的服刑犯人。
刑罚执行人员一般指监狱人民警察,也包括少年犯管教所的人民警察。刑罚执行的辅助人员主要指技术类工人,因为在多数企业类监狱中,这些技术工人负责对罪犯进行技术指导,并根据监管改造任务的需要,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指挥罪犯。筆者认为,刑罚执行人员及相关辅助人员的回避应规定这类人员不得在其家乡所在地的刑罚执行机关任职,即应当异地任职工作。这种异地任职的回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刑罚执行的公正问题。
作为刑罚执行对象的服刑犯人,如果与刑罚执行人员、辅助人员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刑罚执行的利害关系,应当回避。目前我国的监狱内部监管改造体系一般分为数级、若千个具体的改造单位,如监狱下设数个监区,而每一个监区又划分为若干个分监区。通常情况下,一所监狱内各个监区之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不同监区之间的刑罚执行人员与服刑犯人之间没有直接的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
严格掌握回避的适用条件是法律规定实施回避必备的条件。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的条件规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刑罚执行中,应当实行回避的情形包括:(1)刑罚执行对象是刑罚执行人员、辅助人员的近亲属或三代以内的旁系亲属;(2)刑罚执行对象与刑罚执行人员、辅助人员的近亲属或三代以内旁系亲属存在利害关系;(3)刑罚执行对象与刑罚执行人员、辅助人员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刑罚公正公平执行的关系。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果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回避申请,被申请回避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参与
中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法律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特定情况下应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回避情形包括与案件当事人存在亲属、利益关系等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情况。另外,相关人员不得接受请客送礼或违规会见,否则将依法追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其中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行回避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情形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指令回避则是在公安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且当事人未申请其回避时,有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鉴定人在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密切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本案证人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关系等四种情况下应回避。回避决定由不同级别的负责人作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