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制度是现代刑事诉讼法普遍确立的一项诉讼制度,其内容包括回避的方式、理由、程序和适用的人员范围等。回避制度的价值不仅在于确保诉讼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而且在于保障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获得公正对待,以及维护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的实现。
(一) 回避的理由
回避的理由是回避制度的核心,中德两国的法律都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回避的理由包括与案件当事人或其近亲属关系、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担任过案件相关角色、与案件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以及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或接受其请客送礼等。此外,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以及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也规定了另外一种回避理由。
德国刑事诉讼法对回避的理由规定得非常全面细致。根据该法的规定,法官不得执行审判职务的情形包括:法官是犯罪行为的被害人、法官是或曾经是被指控人或被害人的配偶、监护人或照管人、法官与被指控人或被害人是直系亲属或直系姻亲、法官曾任本案检察院官员、警察官员、被害人代理人或辩护人、以及法官在本案中作为证人或鉴定人接受过询问。此外,德国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对于被以法律救济要求撤销、变更的裁判以及被以再审申请要求撤销、变更的裁判的法官的回避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果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回避申请,被申请回避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参与
中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法律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特定情况下应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回避情形包括与案件当事人存在亲属、利益关系等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情况。另外,相关人员不得接受请客送礼或违规会见,否则将依法追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其中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行回避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情形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指令回避则是在公安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且当事人未申请其回避时,有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鉴定人在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密切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本案证人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关系等四种情况下应回避。回避决定由不同级别的负责人作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