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不同的办案人员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决定其是否回避的人或单位也各不相同。
在案件的侦查阶段,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侦查人员回避,或者侦查人员自行提出回避申请。这种情况下,由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是否回避。如果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公安机关负责人回避,或者公安机关负责人自行提出回避申请,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在案件的审查起诉阶段,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检察人员回避,或者检察人员自行提出回避申请。这种情况下,由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决定是否回避。如果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回避,或者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自行提出回避申请,由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在案件的审判阶段,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审判人员回避,或者审判人员自行提出回避申请。这种情况下,由人民法院院长决定是否回避。如果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院长回避,或者人民法院院长自行提出回避申请,由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决定,与审判人员的回避决定一样,应由人民法院院长决定。刑事诉讼法修改后,一些地方的人民法院审判长或者合议庭直接作出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员的回避决定,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后,司法机关应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程序,作出批准或驳回的决定。如果司法机关决定驳回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回避申请,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可以向作出决定的机关申请一次复议。在复议申请时,申请人可以重申过去提出的理由,也可以增加新的理由。
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或办案人员自行提出回避,到作出回避决定,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期间,除侦查人员外,其他办案人员在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或自行提出回避后,应立即停止继续办理案件,等待决定作出后再进行处理。但侦查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前,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活动。这是为了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和证据灭失,符合侦查活动的特点和办理刑事案件的需要。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诉讼过程中的回避种类及其划分。回避主要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公安司法人员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指令回避是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作出的决定。此外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在案件审理或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需要写明被申请人的诉讼地位和姓名以及回避理由。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回避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如对此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
关于刑事诉讼中回避申请的处理决定书。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后,法院依据相关法律审查并作出决定,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审查结果和最终决定。如申请人不服,可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复议。